文档介绍:摘要: 本文以中国的家庭为背景, 从利益结构论和个体差异观的视角, 探讨了家庭制度和家庭行为的变化及其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论文文章讨论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是: 1, 家庭组织的性质和功能。认为家庭既是一个重要的产权主体, 也是一个生产的组织和机构,还是亲情的源泉和情感的寓所。 2, 家庭结构和家庭模式。说明了传统父系父权制家庭和现代夫妻平权制家庭、现代核心( 包括夫妻) 型小家庭和传统联合( 包括主干) 型大家庭、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无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的结构及其变化。 3, 家庭行为。分析了婚姻市场和婚恋行为、生育行为以及子女的数量和质量、离异行为, 强调了婚姻契约的特殊性、中外生育观念的差异性、( 相对于婚前的信息不充分) 婚后猜疑和误解(其反面是交流和理解)对家庭稳定的重要性。 4,家庭生活和家庭职能的社会替代。一方面肯定了这种替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指出了这种替代是有条件的和有代价的, 主张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结合起来。 5, 东西方家庭制度的比较及其进一步演化。西方人提出重建家庭, 中国人的家庭也正在变化, 只有在确立个人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利的前提下和基础上, 正确吸取中国家庭制度中长幼有序的翁矩之道和父子亲情的人生境界,明确划分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界限和范围, 才能使家庭制度成为我国社会进步、人承和谐的基础和和机组成部分。 1,家庭分析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家庭分析一向是社会学的领地, 经济学是很少研究的。新古典经济学把家庭行为等同于个人行为, 只考察家庭的收入和支出, 不考察家庭的其他活动, 实际上取消了对家庭制度和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以国家和政府行为为中心, 既否定了对个人行为的经济分析,也取消了对家庭制度和家庭行为的研究。因此,在东西方的正统经济学中,都没有为家庭分析留下多少位置。 70年代以来, 加里· 贝克尔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 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家庭分析, 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局限, 创立了家庭经济学。他的《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 )、《人力资本》( 1964 )、《家庭论》( 1981 ), 被看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贝克尔“用研究人类行为物质方面的工具和结构去分析结婚、生育、离婚、居民户的劳动分工、声望和其他非物质方面”, 把人力资本理论、最大化行为理论、稳定偏好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贯彻其中, 对家庭生活的很多重要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释。然而, 贝克尔的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家庭生活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方面,有关家庭的一些问题, 贝克尔的理论还解释不了或者没有作出解释。比如, 在东西方社会中, 家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家庭行为就有很大的不同, 贝克尔用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显然无法作出完全满意的解释。再如, 贝克尔虽然坚持了最大化行为假定, 将收益最大化扩展为效用最大化, 并用其解释“婚姻市场”和“家庭生产”中的问题, 但是由于缺乏一种利益结构论和个体差异观的基础和框架, 这种解释在一些方面就显得有些肤浅, 以至把人类社会的家庭行为与动物行为相类比。还有,每一个家庭从成立到解体都有一个生命过程或生命周期, 在其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家庭结构和家庭行为也有差异,贝克尔并未注意到其中的变化, 也未给予必要的解释。因此,家庭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拓的领域。本文的讨论打算以中国的家庭为背景, 考察家庭制度和家庭行为的有关问题及其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2,利益结构论和个体差异观:家庭经济分析男率咏?/P> 在《论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假定》( 1995 )中, 我们曾经讨论了利益结构论的问题,但那里主要是说明行为动机和行为目标的区别和联系及其与行为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对利益结构论本身作进一步的讨论。为了讨论这里提出以及后面将要遇到的问题, 有必要对利益结构论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目的, 人们曾经作过不同的分类分析。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求的观点, 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 把人的需求和活动分为生存、安全、交往、社会承认和自我实现。我们从制度分析的角度, 认为人们的需求包括有物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 满足需求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物质的生产和供给, 情感的交流和理解, 精神的领悟和寄托。这样, 论文对人们有用和有益的不仅有物质的东西, 而且有情感和精神的东西。因而, 从利益结构论的观点来看, 人们追求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情感利益和精神利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人们的行为方式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和效用, 这种最大化不仅是总量最大, 而且是结构最优, 是以结构的最优来保证和实现总量的最大。可见, 结构最优不仅是最大化的应有之义, 而且有其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