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136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doc

上传人:2786321826 2020/11/18 文件大小:1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混凝土结构原理知识点汇总
1、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
‌1、掌握混凝土结构种类,了解各类混凝土结构的适用围。
素混凝土结构:适用于承载力低的结构
‌ 钢筋混凝土结构:适用于一般结构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适用于变形裂缝控制较高的结构
‌2、混凝土构件中配置钢筋的作用:
①承载力提高②受力性能得到改善③混凝土可以保护钢筋不发生锈蚀。
‌3、钢筋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共同工作的原因:
①存在粘结力②线性膨胀系数相近③混凝土可以保护钢筋不发生锈蚀。
‌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
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①就地取材②节约钢材③耐久、耐火④可模性好⑤现浇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刚度大、变形小
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①自重大②抗裂性差③性质较脆
2、混凝土结构用材料的性能

‌1、热轧钢筋种类及符号:
HPB300-
HRB335(HRBF335)-
HRB400(HRBF400)-
HRB500(HRBF500)-
‌2、热轧钢筋表面与强度的关系:
强度越高的钢筋要求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越高,提高粘结强度的办法是将钢筋表面轧成有规律的突出花纹,也即带肋钢筋(我国为月牙纹)。
HPB300级钢筋强度低,表面做成光面即可。
‌3、热轧钢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理解其抗拉强度设计值的取值依据。
热轧钢筋应力-应变特点: 有明显的屈服点和屈服台阶,屈服后尚有较大的强度储备。全过程分弹性→屈服→强化→破坏四个阶段。
抗拉强度设计值依据:钢筋下屈服点强度
‌4、衡量热轧钢筋塑性性能的两个指标:
①伸长率 伸长率越大,塑性越好。混凝土结构对钢筋在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有明确要求。
②冷弯性能:在规定弯心直径D和冷弯角度α下冷弯后钢筋无裂纹、磷落或断裂现象。
‌5、常见的预应力筋:
预应力钢绞线、中高强钢丝和预应力螺纹钢筋。
‌6、中强钢丝、钢绞线的受拉应力-应变曲线特点:
均无明显屈服点和屈服台阶、抗拉强度高。
‌7、
%的应力称为无明显屈服点的条件屈服点。
‌8、混凝土对钢筋性能要求:
①强度高 ②塑性好 ③可焊性好 ④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好。

(掌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规》规定以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在(20±3)℃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依照标准实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以N/mm2)作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并用符号fcu,k表示,也即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数值。
轴心抗压强度:以150mm×150mm×300mm或150mm×150mm×450mm的棱柱体作为标准试件,养护条件与立方体试件相同,用符号fck表示。
试验量测到的fck比fcu,k值小,轴心抗压强度(棱柱体强度)标准值fck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之间存在折算关系
总结:fcu,k> fck> fc> ftk> ft
(掌握)试件高宽比越大强度越小;加载速度越快测得的强度越高;当试件承受接触面上不涂润滑剂时,混凝土的横向变形受到摩擦力的约束,形成“箍套”作用,因而强度比不涂时高。
(理解)混凝土抗拉强度测试方法:国外多采用立方体或圆柱体劈裂试验测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在立方体或圆柱体上的垫条施加一条压力线荷载,这样试件中间垂直截面除加力点附近很小的围外,有均匀分布的水平拉应力。当拉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试件被劈成两半。)
(掌握)受压混凝土一次短期加载的应力-应变曲线(P20)
第Ⅰ阶段,混凝土变形主要是骨料和水泥结晶体的弹性变形
第Ⅱ阶段,稳定裂缝扩展,临界点B对应的应力可作为长期受压强度的依据
第Ⅲ阶段,弹性应变能始终保持大于裂缝发展所需的能量,形成裂缝快速发展的不稳定状态,直至C点,应力达到最高点fck,峰值应变平均值ε0=
(理解)混凝土受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定性关系(式中fcu为立方体抗压强度设计值,其值为fcu,k除以大于1的材料分项系数)
掌握混凝土双法向受力时的强度特点。
压一压:强度提高
拉一拉:强度不变
拉一压:抗拉抗压强度都低
了解混凝土在法向应力和剪应力作用下的强度性能。
拉一剪:抗拉,抗剪强度都低
压一剪:当σ/≤,抗剪强度随压应力提高而增大。
当σ/>,部裂缝增加,抗剪抗压强度均降低。
理解混凝土三向受压时抗压强度提高的原因。
混凝土在三向受压的情况下,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的抗压强度取决于侧向压应力的约束程度。实验证明,随着侧向压应力的增加,微裂缝的发展收到极大的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