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承德技师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7,097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承德技师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faguoyuyan 2020/11/22 文件大小:16.7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承德技师学院专业建设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承德工业学校
专业建设项目规划
.
第一部分 专业建设背景
一、政策支持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同年《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发布,提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核心,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使其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
二、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商科类实训体系都是课程单项实训为主,无法进行完整的企业整体运营实训,无法让学生对企业整体运营情况进行了解。基于前期的对于学校专业建设情况的综合了解,结合学校自身定位与整体发展规划,综合分析形成如下整体建设:

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更适用的创新型人才,而落实这一目标的实践教学主体是实践课程,所以对现有实践课程的调整和改造即成为实践教学体系规划的核心环节。实践教学调整与改造的动因来自于实践课程需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的达成,而随着各专业为符合新的社会经济人才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课程的调整与改造就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新道科技对于经管类实践教学各个专业领域的各个培养阶段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平台将为学校实践教学的调整与改造提供有力的支撑。

传统的各专业实训室多站在自有专业需求的角度加以建设,实训资源界限分明,各实训室独自运行,数据资源没有实现共享。这不但会使各系部实践教学假设出现重复投入的现象,也不利于学校对全校实践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因此,在学校现有实训中心平台基础上搭建面向多个专业共同用的校一级综合实训平台就成为解决这一瓶颈的必要渠道和有效手段。

与用友集团合作,探索在实现最佳管理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涵盖众多行业的管理理念、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技术与方法及人才培养路径规划,在实践教学之中,依据基于企业类别与岗位的用人需求为院校新建或改造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综合实训等不同层级的合作,协助院校培养出市场适用应用型人才,双方可先在学校金融、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创新与就业综合教学实训基地,引入成熟培养体系、先进实训平台与课程,满足学校自身特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服务需要,使之为学校打造特色品牌、曾强学科内涵建设、培养优质师资队伍贡献力量。

在宏观教育政策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倾斜,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利用自身先进的平台和丰富的经验为各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改革提供着支持。

商科类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双师人才培养难以用类似与技工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加以推动,而以用友为典型的管理信息化企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推动力。用友一方面在为中国上百万家各种类型的企业解决这复杂管理需求到科学有效管理的落地问题,同时也在不断研究者这些企业的最佳管理实践,用友新道的使命之一就是将这些最佳管理实践分步骤、分层次地引入学校的教学之中,同时也可将“企业管理落地”与“最佳管理实践研究”的过程与在校老师共享,形成独具特色的双师型人才培养与师资能力提升模式。
三、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在新的实践体系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