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语》读后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约意思就是学一个知识而能够应时实施,这岂不是很喜悦吗!有好友从远方来,这岂不是很愉快吗!即使她人不了解自己而心里豪不怨恨,这岂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三个道理。第一个道理就是:学习,就是学了以后需要温习。学习是要从心里体会,从实践中挖掘有用东西。只有学到了好东西,有用东西,我们才能认为学习是件很愉快事。第二道理就是我们要多交好友,对待以往有过过节敌人也要以友好姿态去交往。这么,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多好友时,不就很愉快了吗!第三个道理就是对待不了解自己人,不应该心存怨恨。因为她人不懂是她人不懂,那是她不够了解自己。我们不能够因为她人不懂而去伤害她人,恨她人。我们有一颗宽容她人心,
不是很“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和!”翻译过来就是: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人而会冒犯君上,极为稀少;不会冒犯君上而会作乱,不曾有过。一个用心于世道君子,专致于根本事情;根本事情做好了,这个世界就可变成有道世界了。孝和弟应是仁根本!”这句话道理浅显易懂。就是告诉我们要守孝!是啊,假如一个人连“孝”全部不能做到,何谈做人,何谈交友,何谈诚信呢?连自己最亲人全部不帮助,全部不爱,怎么能够去
“爱”她人呢?守孝人在意自己亲人,所以她“根本”就有了,就不会在外面谋反叛乱、投敌卖国了。所以“孝”才是做人根本。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一个人说话中听,容色和悦,不见得就是有道君子!这句话告诉我们,看人不能看表面,表面上看起来很和悦人不一定就是好人。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很邪恶人也不一定是坏人,所以我们看人看事一定要从根本上去看,不能随意相信她人,也不能听信她人谣言去憎恶她人。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和好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曾子说:“我天天一三件事情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计议事情,有没有尽了心?我对好友,有没有不诚信地方?我传授学业,有没有不熟练地方?”曾子嫡传了孔子事业,著了《大学》,然后孔子孙子子思又传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以后子思又传道于孟子。四个人即使同出一门,但思想却是有所不一样,性格和想法上也是有出入。即使这句话三个反省中有着三个曾子想要告诉我们三个“要”。对事业要尽力,对好友要诚信,教给孩子知识要正确。简单三个“要”做起来可不是像说这么简单。假如自己做到了,那么人就是圣人了。不过,我们一定要切记它,把它当成自己一生目标也能激励自己。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治理一个能出千辆兵车国家,对事要毫不苟且而对人名要有信用,节省自己用度而尽力去珍惜人名,役使人民要在最合适时候。孔子在本章中所说话,关键是对国家执政者而言,是相关治理国家基础标准。她讲了三个方面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厉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省用度,珍惜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基础点。康有为说,孔子学说是
“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爱人”则非此意。她所说“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