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节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理论的争议集中在定义、成因和对经济的作用三个问题上,其中成因的分析是主要焦点。
对于定义的表述,大致有以下观点:
哈耶克认为是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
弗雷德曼认为物价普遍上涨即为通货膨胀
萨缪尔森用时期概念来看,认为通货膨胀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
罗宾逊夫人认为通货膨胀是因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接变动
对于作用则有“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1
一、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缺口理论:1940年《如何筹措战费》中提出缺口理论。所谓通货膨胀缺口就是人们从收入中愿意用于消费的数额和在通货膨胀前的价格上可供消费的数额之间的差额。
从图中可知,实际支出线与导出线的交点E是均衡点,它决定的收入应是y0,但实际的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平,只能达到y1,这时的实际支出是A,均衡的支出应是B,于是产生了相当于AB的支出缺口,引发通货膨胀。
在达到充分就业点之前,物价的上涨可以拉动生产量的增加,所以是半通货膨胀。
2
45°
d
y
d=y
A
B
E
d=C+I+G
通货膨胀缺口
y0
y1
总支出或总消费d=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总收入或总产量y
y1为充分就业点的总产量
3
在凯恩斯理论中,充分就业是一种例外,小于充分就业才是常态,所以增加货币量只会出现利大于弊的半通货膨胀,而不会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
新古典综合学派也持“促进论”观点,主要是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从两方面促进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一是通胀下膨胀性的政府收入可以扩大政府投资;二是通胀的分配效应使货币向储蓄率较高的阶层转移,使私人投资扩大。
当然,通货膨胀也不是越高越好,当出现了可能破坏经济的通胀时,可以采取紧缩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与相关收入政策和就业政策配合来治理。
4
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理论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和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不断增长的社会总需求超出了供给的能力,拉动物价上涨。总需求的增长可能由于赤字型的财政政策和膨胀型的信用政策造成。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生产成本的高企不下,使物价在供给领域完成了价格的上涨。成本的提高一般有几种:自然资源的枯竭使原材料、燃料的价格上涨;工人要求提工资;行会或垄断组织为获得更多利润而提高垄断商品价格。
5
Y
P
P
Y
P0
P1
P2
P3
D1
D2
D3
D4
S
S’1
S’3
S’2
D
P0
P1
P2
E
P为物价;Y为总供求;S为总供给;S’为总供给价格;D为总需求;E为充分就业点
6
三、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将通货膨胀与货币工资率及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联系起来,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并将通货膨胀视为经济的严重问题。
历史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往往使资本拥有者在收入分配中占有支配地位,于是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利润分配的比例越来越大,日益强大的工会组织则通过组织罢工等手段来要求涨工资,资本家在被迫提高工资的同时会提高相对物价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并降低实际工资率,而工人则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最后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通货膨胀就产生了。
7
四、瑞典学派的小国开放型通胀
瑞典学派以小国开放经济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提出结构型通货膨胀,并建立了全球通货膨胀模型。
小国开放型通货膨胀模型又称北欧模型,是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于1970年提出的,分析开放性小国在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如何因结构性问题而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开放型小国分成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在固定汇率和全球通胀条件下,开放部门价格上涨,与该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一起决定货币工资上涨率,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随之也上涨,最终通胀率取决于两部门通胀率的加权平均。
8
小国开放型通货膨胀
世界通货膨胀率
开放部门通货膨胀率
国内通货膨胀率
非开放部门货币工资增长率
开放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开放部门货币工资增长率
非开放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非开放部门通货膨胀率
9
五、哈耶克的纯货币通胀理论
哈耶克认为,只有货币数量过多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是货币数量过多,而货币发行往往过多,原因是:
执政者把货币发行当作力量的象征和财政收入的来源,存在着增发货币的内在冲动;
垄断为增发货币提供了可能性;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又提供了错误的理论基础。
哈耶克同时论证了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有限和危险的。因此,他提出“货币非国定论”,提倡私人银行竞争性发行货币以消除经济波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