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八年级下古诗文
桃花源记 2
小石潭记 3
关雎·先秦诗经·周南· 6
蒹葭 8
式微 佚名(先秦) 9
子衿 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诗人 孟浩然 12
庄子一则 13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14
《虽有嘉肴》 14
大道之行也 16
马说 18
卖炭翁 21
题破山寺后禅院 23
送友人 2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4
卜算子 咏梅 24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历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和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四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
本文经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理想和对现实生活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世界。在那里,一切全部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声音全部听不到。人和人之间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相互攻伐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停现实世界中大家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作者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境界在当初现实中是不存在,只是作者经过对大同社会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一个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憧憬和对现实社会不满。
桃花源中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能够看出此点。
文章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经历为线索展开小说。开头交代,时代、渔人籍贯,全部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和作品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桃花源。相反,假如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认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和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773年-8),唐代,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能够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佩环相碰击发出声音,(我)心里感到快乐。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岩石和石岩等多种不一样形状。青翠树木,翠绿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全部仿佛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全部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