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严歌苓,美籍华人,中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其作品不管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关心和对历史重新评价,全部折射出复杂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多年沉淀和积累,直接和间接经历和经验全部成为了她创作“矿藏”。多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对其作品尤其是小说给予研究和关注,从研究热点上划分为:对其作品中从女性和母性角度揭示边缘化人物内心研究;其作品中相关体认个体、人性、历史、国族意识复杂关系研究;其单篇作品中某单个或群体形象分析;和其近期作品从文本上表现出影视化倾向思索。
一、 从女性和母性角度揭示边缘化人物内心研究
严歌苓作品多从女性和母性角度揭示人性魅力, 从情感和欲望两难层面彰显出人性力量。她创作中主角几乎全部是处于极致环境中女子, ,如《少女小渔》中小渔纯净,《扶桑》中扶桑无欲无求,《小姨多鹤》中多鹤坚忍,《灰舞鞋》中穗子天真,还是《一个女人史诗》中苏菲执著⋯⋯ 她们以强大而真实生命力阐释严歌苓对女性解读。袁洪福在《“理想”祭坛上永不褪色“女人花”——严歌苓女性主义解读》中分析道,在革命年代,女性自我被扼杀,不过仍然有着对女性身份渴望。王烈耀在《女人“牧”、“被牧”和“自牧”——严歌苓赏析》中提出,在大草地上牧马牧马班,她们本身也被物和人“牧”,这些女人在一个虚幻“革命”名义和荒谬“平等”下承受着种种磨难和人性扭曲、压抑,同时她还提出了“雌性”书写,进而深入到作品中表现母性情怀。沈红芳《在苦难中升腾——论严歌苓小说中女性意识》中指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在苦难中负担自己命运并立于不死或循环再生状态,女性对自己身体支配表现了女性所含有自我选择和行动力量,表现了人性灿烂,传达了作家对女性生命价值和专题意识独特思索。王衍《论严歌苓小说女性意识》经过分析严歌苓笔下各类女性形象,从小说中具体女性人物入手,揭示其背后隐蔽对女性观和女性精神价值思索。总而言之,严歌苓将女性作为和民族、文化、历史等互有联络部分被审阅和书写, 在深层文化意识中, 女性主体位置忽隐忽现且多姿多彩。
二、 相关体认个体、人性、历史、国族意识复杂关系研究
严歌苓在书写历史缝隙中消解时代意识形态本质力量,勾勒更鲜活人性或历史。李培培在《在苦难救赎中绽放人性之花——解读严歌苓女性书写中人性魅力》中指出,作者站在人性高度上来展现苦难下女性是怎样弱者不弱。她以自己独有方法在文学中实现了对弱者身份超越,再现弱到极处强大,执著地表现着属于女性特有人性之美。钱虹《“少年我”残酷青春记忆——严歌苓及其“文革”题材小说》在作品和作者生活经历重合度、小说“自传”色彩、时代印象写真、残酷青春记忆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解读和剖析,并以此凸显严歌苓相关
“文革”题材小说“印象派”版本价值。涂青青《严歌苓海外小说中“边缘人”生存状态解析》对难以逾越种族和阶级鸿沟、异域下文化错位和心理错位地“边缘人”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度展现。孙杨《论严歌苓短篇小说中“很态恋情”》中认为严歌苓以人性关心高度将眼光聚焦于很态情感世界边缘人性,增补了人生多种情境真实存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华文文学表现领域。
三、 相关单篇作品中某单个或群体形象研究
严歌苓小说几乎全部是以女性视角来关注女性人生遭际。陈思和认为严歌苓笔下女性人物是“作家贡献于现代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