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平阳民俗风情.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平阳民俗风情.doc

上传人:ranfand 2016/4/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平阳民俗风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平阳县民俗风情平阳地处浙闽边界的沿海一带,民风勤劳强悍。宋元以后,理学流行, 封建礼仪影响深远。民间有“十二月谣”之说,可概括反映一年四季某些民间****俗。主要为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做***;四月地擂(陀螺)密密跳;五月龙船两头翅;六月六,狗洗浴;七月七,烘烧杂麦麦(炒蚕豆) ;八月八,月饼嵌芝麻;九月九,登糕上捣臼;十月十,柑和桔;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黄蜡糖糕印状元****俗: 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 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 “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拜年的纸蓬包:按旧****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50 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 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 ,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 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 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 ,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插香柚、插香: 相传七月二十三日(或廿九),为“地藏王节”,在温州,俗称“地藏王菩萨生日”。民间传说,地藏王是个肩负大地的神佛,一转肩,大地就会发生地震。此日,民间从早到晚,禁水泼地,俗信污水倒地,地藏王生气,会发生天摇地动,房屋倒塌。是夜,温州民间有“插香柚”的****俗,也有称“点柚灯”的。这时,正是秋米柚成熟的日子。在温州苍南等地,每家要挑选一个碧绿滚圆的最大最熟的新柚子,首先用菜刀把柚子的顶部切平,然后用一米长的竹子插进柚子底部的中央,要求插得牢固,最后在切平地顶部插上已点燃的香与烛。要求香围成圈圈,最好围上好几重,蜡烛一定要插在香围成圈的正中央,这样,柚球就做好了。当晚,举行插柚球仪式,由孩子头召集本地方的小孩每人高举柚球,唱着童谣,全地方的男女老少都过来围观。仪式结束后,把柚球插在自家门前,烧一些金银纸,或供上一些祭品,祷告神灵消灾得福,延年益寿。第二天把插在大门前的柚球取下,把柚切开,然后全家把柚果吃尽,据说吃了柚果,可以避凶趋吉。温州市区,则是家家户户在阶下、墙脚、路边插香烛。孩子们把柚子摘来,在四周插上香,点一对蜡烛,挂在屋檐下,好像遍体火光的星球。只见处处火光熠熠, 香雾腾腾。掸新: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 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