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涪陵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涪陵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AIOPIO 2020/12/1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涪陵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涪陵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涪陵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材料技术与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并称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新材料是当今材料科技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之一,其研究和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为配合区委、区政府全力实施“161工程”,实现全区工业经济的“三壮三升”,推动涪陵新材料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根据《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和《重庆市涪陵区工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一、国内外新材料发展趋势与状况
(一)国际新材料发展状况
世界发达国家对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视,并将发展新材料科技列为各国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美国把生物材料、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计算科学列为主要前沿研究领域。日本在21世纪新材料发展规划中主要考虑环境、资源与能源问题,把研究开发生产的具体材料是否有利于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利用,是否对环境有污染,是否有利于再生利用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欧盟新材料科技战略目标是保持在航空航天材料等某些领域的竞争领先优势。韩国新材料科技发展目标是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世界新材料产业第四强国。在各国高度重视下,新材料产业正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长。伴随着新材料产品的不断涌现,新材料产业的规模也日益庞大。据统计,2005年全球新材料产值突破5350亿美元,增长达到6%。
(二)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相关科技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材料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各相关科技计划、产业计划,如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的大力支持。在各项科技计划中,新材料的投入占到总投入的15~30%。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部门把新材料作为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化10大重点领域之一,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稀土材料、复合材料、镁、铝、钛合金材料等近30大类。全国各主要省市也纷纷将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振兴地方经济的重点领域,列入地方发展计划。到目前为止,科技部在全国21个省市共计批准建立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近40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涪陵区材料产业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利用三峡库区移民机遇,一方面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引进了拉法基、安徽国通、华新水泥等著名公司落户涪陵,推动材料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新型建材。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拉法基及台丰水泥公司的干法水泥为主、荔枝水泥公司普通水泥及特种水泥为辅的新型水泥产业;以朝华晶化石等企业为龙头的新型建筑陶瓷产业;以国通管业的PVC及PE管件为主的工程用管材产业;以中化涪陵化工公司等为主的墙体砌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业。最近,引进了年产各类玻璃70~80万平米的重庆阿摩克莱斯特种玻璃项目、华新日产4600吨水泥熟料技改项目等,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结构。另外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也已趋向成熟,现已形成两家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
新型冶金材料。形成了以东升铝业公司为龙头的电解铝及铝深加工产业;涪陵水利电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铝型材生产企业。已成功引进了广东金华电缆厂电线电缆和铜材项目、重庆剑涛为主的再生铝项目、东庆公司大板锭项目等。
新型电子材料。主要有引进的重庆明康电子公司公司生产的电子元器件及其它电子产品、深圳市仓兴达科技公司涪陵分公司生产的精密微电机产品等。
至2007年,全区约有较大规模的材料企业168户,其中规模以上24家(水泥制造企业14家、建筑陶瓷制品制造企业2家、商品混凝土企业2户、新型塑料管件企业1家、电子企业2家、冶金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4500余人,,实现工业产值近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5%。
近几年来,涪陵区材料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整体上还是粗放经营,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强、消耗高、环境污染大,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工艺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一是规模偏小,新材料产业链条短而散,集群度不高,自我调控能力弱,发展速度缓慢。二是产业结构不理想,与全市主导产业的衔接对接能力不强,承接主城区的辐射和拉动能力弱。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