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千古名楼 拟岘台
张山东
抚州拟岘台,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裴材主政抚州时建,与江南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距今近千年。其间,历经岁月风雨,兵燹火患,多次损毁多次修建, 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古迹无存。 2008 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 2013 年竣工。今特撰文以志其史。
一、京官至地方
裴材,北宋山西人。山西,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上古尧、舜、禹建都立业,中古出将入相,文化厚重。裴材生于文化繁荣的宋代,在京时,深受恩师范仲淹的影响,每以天下为己任,期盼施展抱负,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然为官京都时,乃尚书司门一位员外郎。 尚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下辖四司,司长官为郎中,员外郎为副职,协助郎中处理事务,是个无决策权的闲官。宋嘉佑元年( 1056)春,机会来了,朝廷选派一批京官出任州县,裴材经欧阳修等人举荐,被选派知江西抚州,终于可以一展平生夙愿。
抚州地处江西东部,今区划面积 1、88 万平方公里。夏禹时域属扬州,春秋而入百越,战国地连吴楚,秦属九江、汉置南城县(抚州最早的区划设置),三国时设临汝郡、巴山郡,至隋废郡扩州,置抚州府,抚州从此定名。至宋,此片大地已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演进,文化积淀深厚,风云人物兴起。裴材就任抚州时,域内已经出现了在
1
国内享有崇高名望的大家,先后有文学家、地理方志学家乐史,宰相词人、宋词开组晏殊,与政治家范仲淹思想共鸣的教育家李觏等。
抚州山环水绕,东南依傍武夷山,西南相临雩山;水系主要有抚河、信江(后区划调整过来的还有乐安的赣江水系 ,,东乡北部的鄱阳湖水系);地势南高北低,呈半包围之势。境内多缓坡丘陵,而水流密布,山水交错,利于耕作。其中,抚州的母亲河抚河是江西的第二大河,由南向北流经全境。抚河流域的赣抚平原,物产丰盈,农桑富庶,号“赣抚粮仓” ,素称鱼米之乡。 又因这片土地非交通要道,非兵家必争之地,故而偏安一隅,相对于皇权更替,诸侯争雄,内乱不止的中原地带,算是“世外桃源”。北方士大夫先后迁来定居,南北交融合璧,形成了耕读传家,尚文重教之风。如父辈从河南迁来的乐史,于南朝、北宋两次高中皇榜,是抚州第一位进士,其家族先后
7 人折桂。唐末定居于抚州南丰的曾氏家族(原籍贯山东),先后
14 人中进士,北宋嘉佑二年曾巩、曾布兄弟同时登科。史志载,宋代抚州域内进士 1400 多人,占全省四分之一强。
裴材来到这个农桑为主,民风淳朴的地方为官,很高兴。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他同历史上的先贤一样,勤于政事,体察下情,理诉讼,兴教化,修水利,助农耕,经一个春秋,民得于安且乐。裴材心有余力,一年时间内走遍了抚州山水, 重点考察了前贤留下的利民工程和山水人文胜迹:如唐代知府周法猛、颜真卿、戴叔伦等相继大修的水利工程述陂 、华陂、冷泉陂(千金陂);唐末五代时危全讽迁
2
城,将城区由低洼地迁来羊角山高地,筑城墙、建街道,修文庙、兴学堂的史迹;南唐李建勋修建的蓄水排涝的南湖工程; 谢灵运创建的灵谷峰教化十景; 王羲之练书法的洗墨池遗迹; 颜真卿留书的麻姑山等。裴材对先贤十分感激、景仰,同时想到历史上诸多为官清明,百姓称颂的先贤,他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裴材心中思考着一个问题: 如何在自己治下建立为官从政的 “北辰”(北斗),修建一座可视的标志,令“众星拱之” ,世人效之。
二、感羊祜筑台
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大宋王朝自太祖称帝已经 97 年,裴材知抚州第二年。这年七月下旬一天,秋高气爽,抚州城内车水马龙,欢声不绝,鼓乐齐鸣,鞭炮声声,正是一年一度康公庙会。城外百姓抬着康公雕像进城游行,狮舞开道,龙舞随行,各色艺人纷纷登场表演,各类特产琳琅铺满街旁,附近州县士民蜂拥前来交流。裴材与同僚立于城东高处,喜看城内一片繁荣景象;眺望四野,山川满目,良
田万顷,水稻已收,又是一个丰收年。 裴材心中甚是欣慰, 转而沉思,想起六百年前谢灵运。谢灵运公元 385 年生于会稽始宁 (今浙江上虞 ),出身东晋大族,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后人简称“康公” 。谢少年好学,博览群书,才华自负,乐山好水,开创了一代山水诗风。
晋元嘉八年( 431 年),谢灵运任临川内史, 在任两年期间亲近百姓,与民同忧同乐,围湖蓄水,挖渠排涝,民感念至今,每年拜祭,故有此盛会。可惜如此贤吏却不幸于 49 岁被害,裴材不禁为之长叹息,
3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