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恩格斯关于数学的解释: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种“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既是从具体现实世界中抽取出来、有区别于具体事物的“模式”。数学与一般自然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它研究的不是具体事物自身的特性,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即数、量、形等等。数学与具体事物既有距离,又有密切的关系。
.
*
(三)启示:
儿童学习数学,须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
.
*
二、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数学地思维”就是用抽象化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数学的精确性、抽象性、逻辑性可以使我们更加精确的、概括的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
*
3、数学还能帮助儿童概括的认识事物,即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各种数量关系,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
4、数学教育能使幼儿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了数学的思维方式,儿童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自觉地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式并加以解决,从而进入美妙的数学世界。
.
*
(二)数学教育能训练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育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即数学能够锻炼人的思维。
数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将具体的为题归结为模式化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说明幼儿应经具备发展初步抽象逻辑思维的可能性;(提问: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数学思维的特点在于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幼儿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抽象能力和逻辑上的准备,反过来数学又可以促进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举例:“数的组成”的学习和理解——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 的过程。
.
*
(三)数学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以便更好的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数学学习是一项比较正式的操作活动,他经常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带有较明确的任务性;
数学的操作活动往往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和评判标准;
数学的是非标准比较明确、客观,而且幼儿对于数学操作结果的对错也比较敏感;
以上特点为培养幼儿学习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
第二节 幼儿怎样学习数学
幼儿的数学概念从萌发到初步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一 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1、抽象性——数学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数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抽象。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不像记住一个人的名字那样简单,实际上是一种逻辑知识的获得。
2、逻辑性——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学忆过程,而是一个逻辑的思考过程,它必须依赖于对各种逻辑关系的协调,这是一种反省的抽象。
.
*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一)幼儿逻辑观念的发展
1、一一对应观念——幼儿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小班中期(3岁半以后),在小班末期,有的幼儿已经建立了牢固的一一对应观念。这些幼儿已经非常相信通过对应的方法确定等量的可靠性。
2、序列观念——是幼儿理解数序所必须的逻辑观念,幼儿对数序的真正认识,不是靠记忆,而是靠他对数列种数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等差关系和顺序关系)的协调:每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一,比后一个数少一,这种序列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得到,而是有赖于在无数次的比较之间建立一种传递性的关系。
.
*
3、类包含观念——幼儿能点数物体,但说不出总数。这说明幼儿还处在罗列个体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包含关系。幼儿要真正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就应该知道整体包含其中所有个体。只有理解了数的包含关系,幼儿才可能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
.
*
(二)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
1、1.5至2岁,是幼儿表象发生的时期,这使得抽象的思考开始成为可能。幼儿能够借助于头脑中的表象,对已经不在此时此地的事物进行间接的思考,这是幼儿抽象思维发展的开始。
2、幼儿虽然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幼儿的逻辑思维是以其动作的依赖为特点的。抽象水平的逻辑要建立在对动作内化的基础上,而幼儿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