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贰、家史轶闻.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贰、家史轶闻.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20/12/4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贰、家史轶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贰、家史轶闻
我家属虎生后裔,祖父以上三代单传,生活全靠种田卖柴度日,家境可说是人不兴,财不旺。祖父虽然读了几年诗书,但因两次科考落榜,羞愧忧郁,贫病交加,38岁便不幸辞世。祖母气得日夜号淘大哭痛不欲生。蔸份上的妇女有的极力劝慰她说人走了,哭是哭不回来的,留下的孩子虽小,家产也不多,但这就是希望所在,劝她忍痛节哀,挺起腰杆把这个家支撑下去。另外也有人劝她换个地方,说她才30多岁的人,今后的日子还很长,不能碰着拦墙不回头,即使为他守一辈子寡,贞节牌坊也立不到她的名下。对于这些劝说,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祖母都只是听着。实际上此时此刻她想的根本不是这些,而是夫妻间往日的恩恩爱爱、夫唱妇随和眼前的千秋永诀,难舍难分,想要到黄泉路上去寻找亡夫,象梁山伯祝英台那样,生为比翼鸟,死为连理枝。后来还是娘家哥哥的一席话改变了她的这一念头,使她想起了亡夫临终时的嘱咐,要她好好培养孩子成才,以弥补亡夫两次落第的遗憾。如果丢下孩子不管,置亡夫的遗愿于不顾,即使到了九泉之下,又有何脸面去见亡夫呢?最终认定,自己不能死,亡夫家的门楣不能倒,烟火不能断,亡夫未竟之遗志更不能就此了结,决心与命运之神再作一次生死较量,不但要把孩子抚养***,还要培养他成为及第儒生,族中望人,以告慰九泉之下的亡夫。于是毅然抹去泪水,挺起腰杆,挑起育儿持家两付重担。第二年春天,父亲刚满七岁,祖母便送他到附近一家蒙馆去读书。蒙馆先生问父亲叫什么名字,祖母在一旁抢答道:
“他父亲在世时只给他取了一个排行号叫声瑶,如果要取学名,我看育才可以吗?”蒙馆先生点头道:“嗡,这名字不错,既表达了你为母者愿子成龙之意,也示意我为师者教书育人之责,双关二意,美哉!妙哉!”以后,不管天晴落雨,刮风下雪,祖母都按时送父亲。父亲也渐渐对祖母这片望子成龙之心有所领悟,读书格外用功。先生点的书,不管是多是少,句子读起来顺口还是咬口,都做到当天熟读,当天背诵,加之天资聪慧,读到第三年就能诗能文,蒙馆先生常在祖母面前夸他有勤学之志,过人之才,将来定有出头之日。祖母听了,对父亲更加疼爱,更加勉励他努力读书,并把祖父在世时教给她的许多名言古训,诸如:“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等等灌输给父亲。另一方面,祖母又深谋远虑地想到再过十几年父亲就要成家了。成家就得有钱,只有靠勤俭、靠精打细算,于是,一个靠勤俭发家致富的计划悄悄地行动起来了。祖父留下的两亩多水田,除插田杀禾要请娘家的人来帮忙外,其它如中耕追肥,晒谷送粮都是祖母一人承担。此外,还要喂猪养鸡,纺纱织布来生财聚财。祖母晚上纺纱织布从来不点油灯。有月亮时,月亮照到哪里,就把纺车或布机搬到哪里;没有月亮时,摸黑也能纺出一手好纱,织出一手好布。布织出来了,便自己送到攸县渌田去换花。花换回了又纺纱织布。每年织布成千上万尺,自己穿的总是补疤搭补疤;每年养鸡下蛋成百上千只,除了留给父亲吃的以外,余下都用来换油盐。就是这样一丝一缕的节约,一分一厘的积累,家里渐渐有了余钱剩米,便又用来添田置产。加之当时社会上有些不务正业的败家子总是想着法儿弄钱打牌抽大烟。当他们得知祖母有钱后,便找上门来把田土卖给祖母。就这样,田产越来越多,家境越来越富裕。家族中有些居心叵测的人便顿起嫉妒之心,总想找机会进行陷害。祖母心里自然也有些知晓,总是处处提防,事事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