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观 潮》
多媒体教案设计方案
长岭中学 M珍
【地位作用和总目标】
《观潮》一课是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 “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 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段,大纲明确要求:
“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 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 文教案的规律、以及本课的特点,发挥现代教案手段的优势,我设计了 本课的多媒体教案设计方案,以达到本课的教案目标。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体会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 丽与雄奇。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意词“观”的不同用法
(3) 学习作者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4) 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技巧。
能力目标:
3、4自然
(1)给课文分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通过本课学习,训练学生按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 地观察,有条理地叙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善于倾听、善于交往,养成良好的协作 品质。
(4)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情感目标:
(1)能通过网络了解、收集、整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信息,让学 生获得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力。
(3)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进行交往、合作的技能。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案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案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描绘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二个大段。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自古有名。
第二段(第 2--6 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 时”、“潮过之后”的整个经过。
依据教案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教案 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自制 CAI 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教案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描写潮来时的样子和声音 的。
教案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 的习惯。
【教案对象分析】 由于本课面对的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小,对生活中 的一些自然现象感知少,本课所介绍的自然现象又比较复杂,地域性、 空间性强,因此,学生很难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总结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 容,在教案中,我力求充分发挥现代化教案手段的优势,自制
CAI 课 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想象, 帮助学生理解。在教案过程中采取 " 导-扶-放"的教案方法,导学“潮来 之前”这一段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大 潮到来时那惊心动魄的情景,侧耳倾听大潮到来时那震聋发聩的声音, 引导学生自学“潮来之时”这段内容,最后进行总结引深,帮助学生体 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合作交 流,动手勾、画、圈、点,动脑积极思考,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 课堂务实、有效,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教案策略及教法设计】
我们知道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 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案中施展出独特 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案活动,其 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同时 结合教师教的需要和学生学的需要,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 生对问题的理解,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我把多媒体计算机 引入课堂,自制 CAI 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多种优越功能,达 到创设良好教案情境,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 的。同时还采用了激趣导入法、情景教案法、自学讨论法、指导分析朗 读法、板书总结法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 点。
在教法的运用中,突出自读自悟,以“读”贯穿始终,运用多种形 式的“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自由 读、小组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也可以列提纲读、感情朗读、边读 边画或抓重点读。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突出合作学习。主要采用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全作中相互 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