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新一轮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 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 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舞台。规范我校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 实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遵 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大力提高我校课 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课程实施监督、调控,保 证课程实施与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总目标保持一致,促进我校教育水平 继续提高。
1、学生发展目标: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 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 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1
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要将导向作用放在重要位置,我校课程建设的
目标旨在运用学校课程实现对国家有关课程教学的全面拓展。开全课
程,开足课时,在拓展中形成研究问题,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构建 基础知识学习、基础知识拓展,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潜能的舞 台,以达到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发展学生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 质和个性特长的目的。达到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提高学科教 学质量的目的。
系统性原则
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是我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理念、 评价方式、评价功能上要侧重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安排等 方面。
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遇到的 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 地开展工作。
适用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 相一致,与地方人文相结合。在难度上不能超越学生发展的基础,要 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学生的 选择是课程是否开设的重要基准。
2
四、学校课程实施的管理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 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 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 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 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 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 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 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 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严格执行新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指令性内 容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