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机器人与技术教育
郭善渡
2003年11月
提纲
一、技术
二、机器人
三、机器人进入中小学
2.“机器人”教学内容放在哪门课里?
一、技术
《辞海》: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育种技术等。
除操作技能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技术作不同的分类。
例如,通常从行业或工种对技术进行分类,如采矿
技术、冶金技术、航天技术,教育技术以及电工技
术、木工技术、栽培技术等。
新技术——传统技术(时间)
通用技术——专用技术(范围)
《课标》将技术分为“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不妥。(类似的逻辑错误举例)
从学理讲,我们主张对技术作如下分类:
(1)物质加工技术
改变物质(材料)的形状、位置、
结构的技术。 (2)能的转换技术
(3)信息技术
信息的采集——感测技术
信息的传递——通信技术
信息的处理——智能技术
信息的施用——控制技术
(1)技术的发展进程:
物——能——信息
(2)三种技术的相互交融与促进 (3)信息技术的主导地位 (4)机器人是三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并突出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灵魂”作用。
参见北京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二、机器人
1.“机器人”的定义
机器人是具有一定智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机器人”(Robot)一词的由来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剧作家卡雷尔·查培克创作了寓言剧《罗莎姆万能机器人公司》。剧中描述:“未来某时,罗莎姆公司大量地制造出了外貌像人的‘人造人’—Robota。从秘书到劳役,它们都能与人共事,为人服务。” Robota成了“人造人”的名字。英、法、意文均写作:“Robot”,我国将它意译为“机器人”,音译为罗伯特。
机器人的外形
机器人只是人制造的一种高级智能工具,它的外形完全服从于它的工作需要。
“金字塔漫游者”
“金字塔漫游者”的前身是“9·11”事件后在纽约世贸废墟搜寻幸存者过程中大显神通的“蛇形机器人”。
经过改良后,“金字塔漫游者”体态更为轻盈,行动和操作非常灵活。,长宽大约各为12厘米,高度可自动调节,最高高度在30厘米左右。每分钟行走914厘米。
按:2001年8月,在美国西雅图举办机器人大赛,其中有“机器人救援”项目。一月后,这些救援机器人派上用场,在“9·11”事件搜寻幸存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救出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