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爱留守儿童创新案例
清水县原泉小学 马小英
2014年6月
一、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子女却成了留守儿童。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有的出现心理障碍或缺陷,有的受到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沾染了不良行为,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荒废了学业。为了消除广大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质量,自2006年开始,在全县围开展了“同享,共建和谐”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
二、活动宗旨
通过开展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弥补其感情缺失,提高其道德素养,呼吁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儿童,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帮助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惠民实事工程”,不断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县关工委等有关单位专门成立“同享,共建和谐”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领导小组,各乡镇、县直各中小学也都分别成立相应组织,加强对活动的指导。
(二)广泛宣传
将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作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的意见》,县妇联先后印发了《致广大留守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和《同享,共建和谐——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三)强化措施
1、重视加强基地建设。以县一所全日制寄宿式民办学校——希望学校为留守儿童教育基地,加强留守儿童系统化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特点,学校采取特色化的管理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温情、亲情、感情”的“三情”教育,开通“亲情热线”、“师长热线”,建立“班主任心理咨询室”,让留守学生和父母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随时保持联系,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2、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各中小学在新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准确掌握留守学生的个人信息,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针对留守学生开展特殊的教育,如卫生教育、亲情教育,教育孩子们自己铺床叠被,洗衣做饭,给家中老人洗头洗脚,修剪指甲等。强化留守学生文明习惯训练,组织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3、开展关爱救助活动。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筹措资金,建立救助贫困儿童基金。实行企校联合,适时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对留守儿童实施特殊的关爱。今年中秋节来临之际,中国联通公司单县分公司与单县希望学校联合举办“同在明月下,共享一个家”关爱留守儿童“圆月”活动,让全校1000余名留守儿童渡过一个特色中秋节,让孩子们在吃月饼、苹果的同时,通过联通公司提供的免费向父母祝福节日,沟通亲情,让孩子们感受到贴心的关爱和浓浓的亲情。
4、实施结对帮扶制度。一是学校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开展“我与留守学生交朋友”活动,使教职工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