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8
文档名称:

文史哲通论(ppt).ppt

格式:ppt   页数:36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史哲通论(ppt).ppt

上传人:875845154 2016/4/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史哲通论(ppt).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史哲通论张木荣课程简介?本课程为一门介绍人文基础知识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共七讲: 第一讲:尧舜禅让与夏商文明第二讲:西周封建与《周易》智慧第三讲:春秋战国与儒道哲学第四讲:秦汉帝国与治国方术第五讲:魏晋风度与玄学名士第六讲:大唐气象与佛道禅宗第七讲:宋明新变与诗文理学前言:关于华夏人文的几个问题?中国为何有“华夏”“中华”等别称? ?女娲能“抟土造人”吗?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吗? ?中华文明或文化有何特征? 一、中国为何有“华夏”“中华”等别称? 所谓“中国”,包含三种含义: ①指京师,即天子直接管辖之地,与“四方诸侯封地”相对举; ②指商周封地,与“远方”相对举; ③专指东周时期以首都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即夏区。?“华”本义指植物花朵。许慎《论文解字》:“华,荣也,从草,从萼。”“华”是古象形文字,上像蓓蕾,下像茎叶。因花朵色彩鲜明, 而引申出青春、光彩、明媚、华美喜人等含义;继而又引申为日月的光华。后来,由这些含义又进一步用来形容华夏民族整套礼仪的显贵、光彩和隆盛,并以此指代中土和中土之民,最终成为吾国吾民的称谓。?“华夏”二字连用,初指中原地区,后包举中国全境。此外, “华夏”一词,除指中原之民、中央之国外,还有文采、典章、礼俗、风化、教育等相当于今天“文化”一词所包含的含义。总之, “华夏”一词,不但指中华民族中某个特定的人群与地域,而且表明了这一民族自古以来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唐·孔颖达:“中国有礼义之大,古称夏;有服章之美, 故谓之华。华夏,一也。?“夏”,最初指聚居中原的古老部族,用两手、两足以象其形,相沿用以称呼中国人及泛指中国之地。许慎《论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从文,从页,从臼。臼,两手,文,两足也。”“夏”字又有“大”意,杨雄《方言》:“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夏”字还有“华彩”、“五色”之意,以及与“雅”字相通,表示超凡、脱俗、雅正、高贵,如“大雅”、“小雅”。?“中华”的“中”,指中原,也即周代所说的“中国”,起源于扎根黄河中游平原的远古轩辕黄帝部落联盟。“华”当指华夏民族及其昌明发达之文明。“中华”二字连用,至少在魏晋之前已出现, 《三国志》、《晋书》均称中原为中华,含义类同于先秦以来的“中土”一词。至唐代,正规的法律文书中已出现了“中华”概念。?元代王元亮解释道: “中华者,中国也。秦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20世纪初,有人进一步解释道: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总名,乃一文化之族名。……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可决之也。”?“中国”一词自古代以来还有诸多别称:中国在古代可通称“中华”、“中土”、“华夏”。除此,在一些非正式的文书和诗文中,也可见“诸夏”、“中州”、“九州”、“齐州”、“禹甸”、“支那”、“震旦”、“赤县”、“神州”等别称。至明清两朝则称“中华帝国”;辛亥以后称“中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称“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