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附件3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研讨会”
机器人竞赛项目创新设计邀请赛方案
一、举办机器人竞赛项目创新设计邀请赛的目的是:
,探索和展示智能机器人的教育价值,加快智能机器人进入中小学的进程;
,使智能机器人成为更多学校开展技术教育的首选载体和良好平台;
,使智能机器人竞赛活动真正符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素质的教育目标。
二、活动对象
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中小学师生、机器人研制者都可以报名参加智能机器人竞赛项目创新设计邀请赛活动。
三、分组
邀请赛分以下5组进行:
(1)小学组
(2)初中组
(3)高中组
(4)成人专业组
(5)成人非职业组
四、活动时间地点
首届智能机器人竞赛项目创新设计邀请赛定于2005年12月于广东省珠海市举行。
四、参赛须知
(参见附件《示例》)
(1)可以使用各种型号的机器人(包括个人自制机器人)参加本项比赛。
(2)每位参评人最多报送两个方案;
(3)设计方案无论是否获奖一律不退,请参评人自留底稿。
(4)设计方案首页(封面)应包括以下内容:
方案名称
参评人姓名
参评人单位
联系电话手机
通讯地址邮编
五、联系方式:
(1)费用
非学生作者,每个设计方案须交 100元技术服务费(评审费)。未交评审费的方案不予评选。学生作者免收评审费。 请勿将评审费夹在信封内邮寄;汇款经办人如与参评人姓名不符,请在汇款单留言栏中注明参评人姓名;多份课例集中汇款请附课例题目和参评人清单。
(2)联系人
请将参评设计方案及评审费一并邮寄到“专委会”副秘书长柳红处,同时将方案以附件发送到:******@vip.。
联系人:柳红,联系电话:010-58807715(O),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875
电子邮件:******@vip.。
(3)报送截至时间:2005年10月15日前(以邮戳为准)。
(4)初评获奖的作者将被邀请出席2005年12月在珠海市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研讨会”,并参加决赛和颁奖仪式。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5年6月25日
附件《示例》
机器人越野竞赛
一、比赛方式:
机器人从S点出发,沿A→B→C→D→E→F→G→H→I→J→K→,并将在K处放置的物体推下平台而自己不掉下,在平台上作出完成任务的表示。
在B处有一宽为50mm、高为200mm的物体,当机器人到此处时,应发出发现物体的明显表示。
在E处有一宽为350mm、长为400mm的地毯,机器人应能通过地毯。
在隧道内的M、N处分别有280mm*20mm的两条双面不干胶条。
在I处有一宽为50mm的断带,机器人应能越过该断带。
在K处机器人将物体推下平台。
说明:
1)到达的标准为:机器人的垂直投影的一部分超过或覆盖了相应位置的标志线(物)。
2)表示方法:可以是发声、机器人本体的动作,自己设计的其它动作等,但应可以被明显观察到。
3)机器人比赛的分数:按照比赛进程累计,比赛被终结后,不影响被终结前的得分。
4)比赛分两次进行,取最好的一次成绩为比赛总成绩。
二、对机器人的要求:不对比赛环境造成破坏的各种机器人。
三、成绩评价
1、任务分:32-40
到达A处加2分;
到达B处发现物体加4分;做出动作另加2-6分。
到达C处加2分;
到达D处加2分;
到达E处加4分;
到达F处加2分;
穿过隧道到达G处加4分;
到达H处加2分;
到达J处加4分;
到达K处且将物体推下平台加4分,如果机器人在推物体时和物体一起掉下平台仅加2分。
在平台上作出完成任务的表示加2-4分。
2、时间分:比赛时限为3分钟,当机器人完成全部任务后,*(180-T(秒))来计算,其中T为该机器人实际比赛用时。
四、比赛终结:
1、机器人在运行中掉下赛台而自己不能再继续参加竞赛。
2、机器人开始运行后,选手进行了干预。
3、机器人30秒钟内没有动作,或重复同一个动作。
4、机器人运行时间超过3分钟。
280
450
320
300
280
500
900
320
300
500
500
900
320
350
320
300
280
500
500
900
320
S
A
C
D
F
G
H
J
K
1200
2400
350
350
地毯
50
4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