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苗族图腾苗族的图腾主要有水牛、黄牛、野猪、鹰、猴、燕、凤、鱼、犬、竹、枫树等等, 因为苗族也经历了无数的迁徙和融合, 其图腾的来源也是多源的, 所以苗族的图腾分为外来型与原有型两类。黄牛、凤等图腾是由于东夷族融入三苗之后带来的, 而竹图腾是苗族在汉代以后进入现在的贵洲地区以后与当地的民族通婚、融合才具有的。苗族每一种图腾, 都有相应的图腾神话, 这些图腾神话同样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谜团。融水苗族图腾崇拜之文化与风情——深度广西旅游寻找苗族踩塘的奥妙发布人: 石勋旺信息来源: 大花光发布日期: 2004-4-27 15:46:34 [ 字体: 缩小正常放大| 双击自动滚屏] 请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 选择颜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紫色蓝色褐色墨绿深蓝赭石粉绿淡绿黄灰翠绿综红砖红淡蓝暗红玫瑰红紫红桔黄军黄烟灰深灰灰蓝一、前言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旅游观光,不能仅仅是看看热闹、拍几张照片便可以说‘到此一游’。其实,当你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等等作一个了解之后, 你才发现他们身上每一动作、每一件器皿、社区里的每一根柱子等等都包含了这个民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来深邃的内涵。让我们抛弃都市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慢慢走进那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历史森林、、、、、、苗族是一个厉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 她没有自己的文字, 无法记载发展道路上的里程, 给我们今天研究苗族史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 苗族是在特定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领域里形成的民族, 由此而产生的“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使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 成为维系其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图腾崇拜, 便是这种纽带之重要一环。因此, 我们可以从苗族图腾中“找到一把了解我们自己的原始时代的钥匙”。关于苗族的图腾崇拜问题,目前看法尚不一致,主要有盘瓠说、枫木说、蝴蝶说、竹王说、老虎说、龙凤说等。笔者带着这个课题, 在动笔论证之前, 对当地苗族社会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 查阅资料和对区外部分苗族地区作了了解, 得到的印象是: 苗族图腾崇拜龙。二、图腾崇拜形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 苗族的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它在不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富于适应性的图腾形式。被称为图腾制奠基者的佛来善说:“一个图腾就是一类物象, 初民以迷信态度尊敬之, 而相信自己和同群的各个份子与此类物象有密切和特殊的关系”。苗族现存图腾活动是以龙为物象的。她把龙作为自己的祖宗、保护者和象征, 作为本族的族徽和标志; 把自己视为龙的后裔, 受到龙的保佑而繁衍发展起来, 故虔诚地对龙加以崇拜, 对被认为是龙的化身之物, 禁杀、禁食、禁辱, 严为保龙, 神圣不可侵犯, 崇龙心理及其活动的神秘性、严肃性、广泛性, 严密地维系着全族的精神思想。(一)族图腾活动族图腾崇拜活动,指的是所有的苗族( 在杂居地亦有各族同一图腾现象) 共向图腾崇拜龙。只是各地祭奠典规模、形式、时间不同而已。置龙坛:以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主的桂北及邻省诸县的苗族,每村中央有一地坪。坪偏东面筑有 一3 米见方的石面园形土坛,坛心置一陶制水缸, 盛有水, 放有鳝鱼, 用一平板石块封顶, 苗民管叫这“龙坛”, 坪曰“龙坪”( 鳝鱼为龙的化身)。龙坛之地按“龙脉”而定, 一般是先建平坛后立村庄, 故现坛坪多在苗寨中央, 素有“村脐”之称。正常年景的农历八月中旬,苗民择吉申、备太牢、加十三只家禽、为龙坛举行隆重的村祭典,叫“安龙”( 似贵州苗族的“倒牛”或“吃牯脏”,湖南苗族的“吃牛”“椎牛”)。“安龙”祭典作牺牲, 以内脏作供品, 纯肉分发各户作家祭。村设同刻面钢板大小的一块雕龙范板, 涂墨糊纸, 由成龙图分发各户贴于家龙灵位和水缸边,视为长龙保佑村寨,子龙维苗家业。村村置龙坛, 岁岁必安龙,这“共同的定期举行的祭典”是桂北苗族图腾龙的主要方式之一。苗族的兴衰福祸, 是处决于龙坛坛龙的“安居”或“出走”的。若村有火灾、瘟疫、邪异或重大不祥之兆,则视为龙之潜逃所致,故首件大事是“请龙”( 贵州雷山曰“招龙”、湖南麻阳称“接龙”)。其形式是: 先占卦龙“逃”之处, 由巫师、村老及德高望重者担任“信仰守护人”, 率领全村男女老幼出动请龙。旧时有土司名流, 则皆斩抬备骑而往。请龙队伍每人执纸龙旗( 前述印龙贴) 一帜。事前选两对父母子妹双全之男女青年, 一对抬“龙桶”, 一对掌瓢舀“龙水”。至潭边, 摆上鱼肉酒饭, 巫师面潭挥旗作拜礼, 众人即唱“请龙歌”。每唱完一段歌词, 巫师便向河潭投一小石, 击起水泡( 视为龙神反映), 掌瓢青年就势将“龙水”舀入桶中, 歌毕转入另潭, 依式逐潭溯河而返,汇流之潭必不放过。潭尽入村,举村歌管笙乐隆重“迎龙”,复行安龙仪式, 作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