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小柴胡汤
一小柴胡汤一小柴胡汤方药煎服【方药】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药煎服
【方药】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66、本太阳病不,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遇难者是,与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方解
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
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
火。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
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半表
之邪从外而解,半里之热从里而彻。
半夏配生姜─和胃降逆止呕;辛散助柴胡疏通气郁;化痰消
饮以助三焦水道之畅达。
人参、甘草、大枣─在柴胡之引领下,扶少阳正气以祛邪;
补太阴脾气,防少阳之邪内入太阴;抑柴芩之
苦寒,以防伤害脾胃之气。
功效主治
【功效】和解少阳(和解枢机,助正达邪)
【主治】邪踞少阳,枢机不利之证。
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
副症: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经水时来时断,寒热有时如疟状。
临证思路
(1)可治疗多种发热,如流感发热,无名低热;
(2)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肝、胆、胰、胃、肠等。治疗乙型肝炎有很好的效果,临床上亦可以小柴胡汤为主加金钱草,郁金,鸡内金,海金砂(四金)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有利胆的作用。另外还可加减治疗十二指肠郁积症,胃肠神经官能症、肝脾肿大、肋软骨炎、胸膜炎、痢疾、便秘、呕吐、胸胁满痛、脘腹胀痛等消化系统疾病。
(3)可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等。
医案 (一)邪入少阳案
张女,寒热间作,口苦咽干,两侧头痛,默不欲食,眼中时有红影动。其家以为雷号,来寓备述,予曰:非也。少阳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