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 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 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 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 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 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 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 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 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 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 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 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 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 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 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 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 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 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 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
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 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 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 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 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
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 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 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 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 , 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 状态 ,回复到正常状态 ,那么 ,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 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1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 ,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