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王阳明的心学与精神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古往今来,儒释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阳明先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有明一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 打破当时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的窠臼, 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三大命题的“阳明心学”是“酱缸文化”的最后一剂解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预言, 21 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王阳明出身于状元之家,其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 1481 )状元,可以说这为王阳明的成长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文化基础。可惜的是,王阳明虽然少有才华怀抱,但一生坎坷,直到晚年方才建功立业, 且功高震主又被弃用一旁,等到再次启用却因病而逝。明正德三年,王守仁任兵部主事因得罪大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配到贵州龙场,王阳明惨遭此祸, 心境孤独、寂寞、苦闷、悲戚, 后看淡尘世, 转为淡定寂然, 潜心参悟天地心理, 心境日益明朗。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得孟子亲自授道,顿时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的道理。他从睡梦中跳起来, 欢呼雀跃地大叫:“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2 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明朝的一种主流哲学思想,引爆了明朝后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为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阳明先生从此成为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 “心学”流派创始人。但是,王阳明先生和宋代的朱熹在学术上有所不同,关于朱熹的争论几百年都没消停过,骂他的人说他是败类,捧他的人说他是圣贤,但无论如何,双方都承认这样一点:他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哲学家。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和“格物穷理”朱熹一生追求的东西名字叫做“道”。所谓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 是最根本的法则, 只要能够了解道, 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对于不同种类的追寻者而言, 道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对于和尚们来说, 道的名字叫做“悟”, 对于朱熹这类读书人而言, 它的名字叫“理”。朱熹的道源自儒家,也有道家的成分,又叫做“理”,既不是开悟,也不是练习武术,这玩意儿是从书中读出来的, 而且还是能够拿出去用的, 一旦通理, 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 胸怀宽广, 宠辱不惊, 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天下! 朱熹提出的悟道的原则是:格物穷理。他告诉我们, “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 你家耕地的那头黄牛今天不吃饭是有理的, 后院的几口破箱子放在这里是有理的, 你藏在床头的那几贯私房钱也是有理的。理无处不在, 而要领会它, 就必须“格”。至于到底怎么格, 那就不管你了, 自己去思考去悟吧, 你自己对着墙发呆也好,动手也好,愿意怎么格就怎么格。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看明白了吧,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是会“豁然贯通”的。朱熹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 “存天理,去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