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2021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调研汇报.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调研汇报.docx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0/12/1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假冒伪劣产生成因调研汇报.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假冒伪劣产生成因调研汇报

  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多个假冒伪劣的商品也随之出现,并破坏着正常的经济秩序。多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各级执法部门坚持执法为民理念,大力整理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停加大打假力度,切实净化了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然而,因为未能从根本上采取方法,假冒伪劣商品展现了屡禁不绝的态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铲除假冒伪劣,笔者试作了部分初步探讨。
  一、成因
  为何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会屡禁不绝?除了利益驱动是最关键、最直接的原因外,还包含其它多方面原因。
  1、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的支持和纵容,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部分地方甚至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作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手段,对制假售假者,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地批评一通,有的甚至要求,只要不在当地销售假货,就为制假者大开绿灯。即使是全国性的打假行动,有些地方也是光打雷不下雨,等风头一过,她们又故伎重演。即使有时下一点小雨,也是内外有别-——对外的处罚较重,对当地的处罚偏轻,助长了制假售假者的气焰。因此,要想根本治假,不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不拆掉地方保护的篱笆,不打掉一顶顶地方保护伞,显然是不可能的。
  2、打击力度不够。查处手段和打击力度不够,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一个关键原因。现今众多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授予执法部门实施扣押、查封等行政强制手段的权力。执法人员有时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但因当初无判定依据,只能先登记保留,还得交由当事人保管,给制假售假者提供了转移销赃的时间,使很多案子到以后不是走了样,就是不了了之。而在依法处罚时,因为行政罚款额度较低,交给司法机关处理的条件又不够,往往对违法者不会伤筋动骨。因为处罚力度不足,即使罚款加没收,最终算总账,制假售假者仍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多年来,大家一直呼吁把制假售假者罚得倾家荡产,不过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这么的要求。治假,不用“重典”是绝对不行的。
  3、设备滞后。人员配置不够,打假设备落后,执法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办案效率。对查获假冒伪劣商品的运输和储存、消除假冒伪劣商标标识、销毁假冒的伪劣商品及制假设备全部需要一定的费用,尤其是有毒有害且不含有使用价值的假冒伪劣商品,处理时包含环境保护问题,难度就更大了。因为受经费限制,执法机关的交通工具、通讯器材等装备和制假分子相差甚远,无法对付集团化、隐蔽性强的制假活动。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装备,以提升打假力度。
  4、体制不顺。交叉执法、推诿执法现象不停,损害了执法权威。伴随执法部门的增多,因为法律法规存在交叉现象,造成部分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划分不清。部分单位贪图眼前利益,违反执法标准,有利可图时争先恐后,无利可图时相互推诿,加之部门间协调不够,出现了执法的肓区和死角,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因此,必须加紧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理顺执法体制,树立执法权威。
  5、暴力抗法。暴力抗法的不停出现也增加了打假难度。在打假过程中,执法人员遭遇围攻、殴打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查扣的假冒伪劣商品被哄抢的现象。而恐吓、威胁执法人员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严重威胁到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应该有条件地为执法人员配置防身器材,必需时可将工商、技监等部门的打假队伍组织起来联合执法,协同作战,提升执法的力度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