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济体制转型条件下国有企业融资行为分析中文摘要本文以企业融资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建国以来企业融资制度的变迁,对目前经济体制转型条件下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由于不同类型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差异,导致了它们截然不同的财务行为,并最终导致了不同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本文分别就国有非上市企业和国有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行了剖析。在研究国有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融资结构形成的一般过程的基础上,引人社会制度因素,重点从企业的角度具体地考察企业融资行为的特征和揭示企业融资行为扭曲的原因,认为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主要受制于残缺的市场条件、不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直接干预,企业融资结构的形成是企业对宏观制度条件的被动适应,或是企业与政府之间针对政策制度条件博弈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规范企业融资行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最后提出产权制度创新、完善资本市场等与融资结构调整有关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性建议。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在回顾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历史的同时,对有代表性的理论既不是一味照抄,也不是拒之门外,而是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对其加以评论,较准确地指出其理论的局限性,注意其对我国的适应性。 ,各种市场机制尚待完善,法律规范不健全,不同性质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融资制度和融资条件,其市场主体地位也不平等,因而其融资方式和治理机制也不同,不同性质的企业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融资偏好。虽然企业都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投融资过程的市场博弈,但其行为由于受到制度条件的约束和引导而出现差异:国有非上市企业偏爱银行融资方式,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方式。鉴于此,本文分别就国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的融资偏好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并非仅仅停留在行为异化的表象上,而是深人挖掘了表象背后的一系列深层次原因。将企业的融资行为和制度因素紧紧结合起来,清楚地解释了行为背后的动机。在制度适应机制作用①下,宏观制度对融资结构的作用更多的是直接改变融资条件而调整融资结构的直接作用机制,而企业利益主体之间的市场行为相对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转型时期, 残缺的市场制度体系将引起企业目标函数⑦的异化和财务行为的异化,从而导致畸形的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资源配置的低效化。这将诱导和促进政府为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或制度安排,最终使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为了使论据更加充分有力,本文采用了规范与实证、归纳与演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从第三章到第四章以翔实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中采用了规范分析方法,在第四章中由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的融资结构的表象,推知我国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得出我国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产权不清才是一切向题根源的结论,文章还对国有非上市企业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及融资偏好进行了对比,以次来说明我国国有非上市企业及上市公司融资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根源,在第四章中大量运用了定量分析,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论证充分透彻。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西方企业融资理论评述。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的所有理论都提出了两个基本问题:企业能否用负债代替股本而增加其价值?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企业举债多少最佳?不同的经济学家给予了不①“制度适应”对资本结构的作用机理是,在宏观制度、法律、巾场环境很不健全时,企业的财务行为将受制于残缺的市场条件、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直接干预,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是企业对宏观制度条件的被动适应,或是企业与政府之间针对政策制度条件博弈的结果。‘在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公司追求的目标函数经历了三个阶段: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资产价值最大化以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同的回答,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1963)从税收方面,Jensen and Meckling(1976)从代理学说方面,Myers and Maijuf(1984)从不对称信息方面,Harris and Raviv(1988)从企业控制权理论方面研究了这一问题。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有关企业融资结构的理论争论不休,未能达成共识,其原因在于学者们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决定因素看法各异。近几十年来,有关融资结构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联性上。MM定理论证了两者的无关性,以后的理论分析都是对改变这种无关性的一种修正,通过放松MM定理的严格假设来推进融资结构决定因素的分析,并把所放松的某一假定看成是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之一。第二章:国内对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界定。主要阐述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文中相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