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不知花了多长时间, 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说终于, 是因为这本书在带给我快乐的同时, 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这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一群本来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人们, 却因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 一个阴森森的帷帐, 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慈禧虽然干政多年, 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能力, 多有胆识。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 胆小怕事。为了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 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 溥仪的祖父也正是因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 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 上演成了一场闹剧, 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宣统皇帝一登基, 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 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 处处拘束, 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 因为他是皇帝, 所以连亲人, 长辈都要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 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 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 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 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 留短发。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 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 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溥仪开始选妃时, 就在相片上画圈, 当时他才十五岁, 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 人性貌美, 所以得宠, 开始排挤文绣, 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 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 婉容开始吸毒, 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 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 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日本侵略了中国, 他们要中日联姻, 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 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 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 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 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这是溥仪前半生的大体概括, 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的意义。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耻辱的过往, 写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辛酸史。说实话, 我对于溥仪本身是敬佩的, 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 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 那种由万人敬仰到锒铛入狱的遭遇, 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而他, 坦然的面对了一切, 而且在一切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