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家长读书感言家长读书感言感悟看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 收获很多, 本书的题目就一再提醒我: 老师固然很重要, 妈妈也很重要, 不是说孩子开始上学了, 将孩子交托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妈妈仍须要尽上当尽的责任, 生下孩子, 更要养育孩子,要照管和正确地教育孩子。作者在书中有不少观点, 对我很有启发,分享如下: 第一,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 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其中之一是平静自若, 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 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 会吓着他们。(第4页) 这的确是我们大人要注意的,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面前学会保持冷静, 不要吓着孩子,孩子会受大人情绪的影响,会恐惧。第二, 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些, 既能减轻痛苦, 又能保护自己。(第6页) 比如, 诚实地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痛”。回想自己所见现象, 有时大人会遮掩说: 没事, 不疼。其实,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既说了谎,还容易造成孩子以后不再信任自己,不如告诉孩子事实, 同时教导孩子要坚强,毕竟这是孩子完全可以承受的。第三, 分清“逗”孩子与“捉弄”孩子的区别。( 8-9 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 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 甚至幽默和指挥。而“捉弄”孩子, 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 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 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不信任。作者针对自家孩子举例说, 宁愿得罪同事, 不愿得罪孩子,结果不仅孩子受到保护,同事也能理解父母了。第四,学会饶恕。作者用给小板凳揉痛来说明,( 12 页)不要教导孩子复仇行为, 比如孩子不小心磕碰到小板凳, 孩子痛的时候, 大人不要拍打小板凳以示出气, 在孩子眼中他也许不能辨别小板凳和人的区别, 这种复仇行为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 导致不宽容和报复, 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碰撞是双方的事, 要善待对方。不妨教导孩子说小板凳也受撞击了, 小板凳也会痛。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 他对别人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 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14 页) “利己主义”和“孤独”是同义语。一个只顾及自己利益的孩子, 容易与孤独为伴, 家长要教导孩子如何做个好人, 学会饶恕、宽容和恩慈。否则, 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 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消失了。( 17 页) 第五, 家长身教影响大。当家长教导孩子“给小板凳揉痛”时, 别忘记自己要以身作则, 当孩子不小心犯错时, 要体谅、豁达, 不要爱物胜过爱孩子,要让孩子有“揉板凳”的品格,家长也要体谅孩子,包容孩子的一些行为。第六,用充满阳光的内心感染孩子,信任孩子。只要大人内心阳光, 孩子内心也会阳光。成人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 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比如, 当孩子在青春期时, 对于孩子的情感, 大人要有阳光的心态, 作者认为,“有男孩子喜欢你, 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孩子, 你对别的男孩子有好感, 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除去不安和自责。”( 29 页)事实上,作者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带来很好的结果。作者认为,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 包括成人在内, 被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孩子就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