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行业报告](北京)昌平小汤山2400亩综合体定位分析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329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行业报告](北京)昌平小汤山2400亩综合体定位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陈潇睡不醒 2020/12/26 文件大小:3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行业报告](北京)昌平小汤山2400亩综合体定位分析报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京)昌平小汤山2400亩
综合体定位分析报告
项目开发部
2008-8-20
目录
报告正文
项目基地简介
北京市大东流苗圃(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大东流村南,始建于1965年。苗圃(基地)占地2348亩,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北区约为1148亩,南区为1200亩。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形成林木钟苗,花卉、绿化工程三大主导产业,年生产绿化苗木200万株,品种200多种,花卉300万株,品种100多个,绿化工程施工养护面积达到20万平米的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
基地现状
南场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土沟村北,温榆河东岸,距高速机场线北七家出口仅3公里。其中建筑占地130亩,现为温榆河会议中心(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195亩,,)。其它1070亩为绿化苗木。
大东流苗圃北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大东流村北,总占地1148亩,基地上方现为各类绿化、花卉苗圃及其一部分办公和设备用房。北场中间被北四环穿越,不具备成片开发的优质基地资源。
分析概述
项目本身所处区位为昌平区小汤山镇大东流村附近,交通通达性较好,处在北京一小时车程辐射之内;项目位置为温榆河生态走廊昌平段,周边是已经成型的别墅区,景观资源和地块价值已经被市场充分承认,项目产品开发具备潜在的市场认知度。从项目立地情况看,尽管2400亩由南北场分开,造成无法进行大片区规划设计,但是单场1200亩的体量也足够进行产品形式的丰富和优化,具备充足的挖掘空间,尤其是南场紧邻温榆河河岸(带高尔夫球场)可开发产品丰富,大片区政策具有连贯性,生态、环保和可持续行发展思路符合温榆河生态走廊规划理念。
项目定位基础
温榆河历史
温榆河——北京最古老的天然河道
温榆河首次载于史册时名为“温余水”,简称温水,直至辽代,始改今名。温榆河为潞河上游,属海河水系,是北京地区最古老、最重要的一条天然河道。温榆河正源为关沟水,出自关山,流经今北京市海淀、昌平、顺义、朝阳、通州等五区,至通州北关闸为止,全长约60公里。通州北关闸以下河道,名为潞河,东注于海。
三国时期,曹魏引白沟河入之,开为丰虏渠。隋代循平虏渠故道,并利用滹沱河下流一段河道,开修为永济渠,直至唐代仍沿用之,通称御河。明清时期,卫河成为京杭大运河从临清至天津的一段,北接潞河。相对而言,潞河称北运河,卫河称南运河。无论潞河与卫河,还是直隶其他各天然河道,都汇于“海河一门”,均属海河水系,而总归以“天津为众水出海之路”。由此,温榆河下流既与河运相接,又与海运相通,成为全国水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替代的自然人文胜景
温榆河流域几乎到处都有历史遗迹与遗址:如居庸关至南口,有塔跨于街,谓之过街塔,塔之下拱如石桥,两边雕刻金刚像,杂以佛经,工巧精绝,字称上品;又如州西约8里之昌平旧县,建有“狄梁公(仁杰)祠”,自唐代以来,每年四月初一开始举行“赛会”,方园数百里的人皆赶赴庙会,热闹非凡,此祠元代重建,明代加以修缮,而“赛会”沿至于清。
此外,在百望山下有“玉斗潭”,深不可测。其北10里为灌石,驻跸山在此。西望白虎站,深若天井。山上建有栖云台,山下有石林、石釜,金章宗曾游于此。
温榆河上游特别是昌平地区为北京北部交通要冲,是辽、金及元、明、清五个朝代帝王“北巡”的必经之路。如今这一路上,诸多“行宫”、“驿馆”与“驿站”,昌平又名榆河驿,或称昌平驿。
由于昌平州东南有“海子”,“水燠如沸”,名新汤泉,为名泉之一,泉水四时常温,浴之可治疗疾病。
至嘉靖时,因温榆河下流之沙河为明帝视察陵寝之路,因此建有行宫,环以城池,名为巩华城,并设官戍守,南护京师,北卫陵寝,东可蔽密云之冲,西可扼居庸之险,实际“增一北门重镇”。总之,温榆河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拥有山川风景、水利、温泉等自然资源,也有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内容的资源,是人们休闲与文化旅游的良好场所。
温榆河生态走廊
2002年,北京市政府投入15亿元资金,建设“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形成了沿河道200米的景观绿化带,,共达167平方公里的绿色汪洋生态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之政府主导的绿色生态走廊规划,使这一带成为北京最适合居住的区域。市政府倾力打造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营造“最佳人居环境”,温榆河别墅带的优势即体现在其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温榆河古老的河道孕育了延河生态带和天然湿地景观。
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原则
“以水为魂,以绿为体,以人文本”,突出温榆河的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
优化用地功能布局,形成以绿色生态旅游带串联建设组团和旅游居住小区的“珠链式”布局功能。
与周围地区已审定的各项规划相衔接。
温榆河别墅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