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922年捷克科学家海洛夫斯基
(J. Heyrovsky)创立极谱法,1959年获 Nobel奖
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海洛夫斯基1890年12
月20日生于布拉格,对化学有浓厚兴趣。1910
年入伦敦大学学习,3年获理学士,任物理化学
助教,并开始撰写博士论文。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洛夫斯基
从英国返回祖国服兵役,同时继续做他的博士
论文。
1918年获查理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任该
象,获伦敦大学理科博士学位。1926年升任教
授,担任捷克斯洛伐克极谱研究所所长。1952
年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诺
贝尔化学奖。1965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还是许多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两次获捷克斯
洛伐克国家勋章。
07:38:28
海洛夫斯基平易近人,性情和善,谦虚诚恳。
他非常勤奋,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以法拉第的
名言为座右铭:“要工作、要完成、要发表”。他
坚持自己亲自讲课,培养了很多人才。他认为科学
的未来在于青年。
海洛夫斯基最杰出的贡献是在极谱分析方面。
1925年与日本化学家志方益三共同发明了极谱仪
使极谱分析方法广泛用于分析各种化学物质。1935
年推导出极谱波的方程式,阐明了极谱分析的理论
基础,1941年发明了示波极谱仪,阐明了极谱定性
分析的理论基础
07:38:28
则夫元
和海
志洛
星性重金属元制性直
方夫
Y
益斯
基
发明的第一台极谱仪
海洛夫斯基讲学
07:38:28
一、极谱分析原理与过程
第一节
principle and process
polarography
极谱分析原理与过程二、扩散电流理论
theory of diffusion current
principle and pi
三、干扰电流与抑制
polarography
interference current and
elimination
07:38:28
一、极谱分析的原理与过程
伏安分析法:以测定电解过程中的电流
电压曲线为基础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极谱分析法( polarography):采用滴
汞电极的伏安分析法
甘汞电
极谱分析: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电解分
析
特殊性:使用了一支极化电极和另一支
去极化电极作为工作电极;
在溶液静止的情况下进行的非完全的
电解过程
极化电极与去极化电极:
如果一支电极通过无限小的电
流,便引起电极电位发生很大变化,
这样的电极称之为极化电极,如滴
汞电极。
电极
反之电极电位不随电流变化的
电极叫做理想的去极化电极,如甘
汞电极或大面积汞层。
07:38:28
极谱分析过程和极谱波
Pb2+(10-3mo1/L)
右,绘制电流一电压曲线。
图中①~②段,仅有微小的电流
流过,这时的电流称为“残余电流”
丹解电压
半电位
或背景电流。当外加电压到达Pb2的析
中极扩散层
液
出电位时,Pb2开始在滴汞电极上迅速
反应。
由于溶液静止,电极附近的铅离子
在电极表面迅速反应,此时,产生浓度
梯度(),电
极反应受浓度扩散控制。在④处,达到
扩散平衡。
扩散层与森差橛化
07:38:28
平衡时,电解电流仅受扩散运动控制,形成:极限扩散
电流i。(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图中③处电流随电压
变化的比值最大,此点对1
极限扩
应的电位称为半波电位。
5F残余韦流
(极谱定性的依据)
2 x
分解电压
半波电位
07:38:28
(1)待测物质的浓度要小,快速
形成浓度梯度。
极限扩屯
(2)溶液保持静止,使扩散层厚
电
度稳定,待测物质仅依靠扩散到达
电极表面。
-1,2E
半波电位
(3)电解液中含有较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待测离子在电场作用
力下的迁移运动降至最小
(4)使用两支不同性能的电极。极化电极的电位随外加电压变化
而变,保证在电极表面形成浓差极化。
为什么使用两支性能不同的电极?为什么要采用滴汞电极?
07:38:28
电极毛细管口处的汞滴很小,易形成浓
差极化;
,使电极表面不断更新,
重复性好。(受汞滴周期性滴落的影响,汞
滴面积的变化使电流呈快速锯齿性变化);
;
,降低其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