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项脊轩志.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项脊轩志.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5/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项脊轩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项脊轩志》[ 教学过程] 一. 作家作品作者归有光( 1506 - 1571 ) ,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自幼苦读, 九岁能文, 20 岁就读通了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三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 。但考试不利,直到三十五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均落第,于是迁居至嘉定( 今属上海市) 安亭江上, 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他直到六十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今属浙江省)县令。由于作官正直, 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 三年后, 便被明升暗降为顺德府通判, 专管马政, 颇受委曲。后来大学士高拱保荐他当了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 但他博览群书, 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 取法于唐宋八大家, 风格朴实, 感情真挚, 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 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 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作者, 敢于正视现实, 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 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巨子姚鼐论古文作家是以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的, 并认为元明两代, 除归氏外别无他人。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这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由于作者生平足迹涉猎不广, 他自己也以“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为恨事”, 所以他的散文题材较窄狭, 只能就日常交往, 身边琐事, 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耳闻目睹, 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全集》,计四十卷。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 含有怀宗追远之意。《项脊轩志》亦作《项脊轩记》,“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教学设计> 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 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 回忆家庭琐事, 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文风朴实, 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二. 重点赏析请同学们轻声跟读,细细体会教学设计> 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生交流, (喜;悲) ,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项脊轩的感情? 明确:第二段。有人认为这句话可以放在第一段, 也可以放在第三段, 可本文把它独立成段, 你觉得它放在哪里好?还是独立成段好?为什么? 承上启下。是的,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多可悲”开启下文。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 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 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难怪作者要专门为它作“志”了。那么, 作者的希望和梦想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喜悦和悲哀留在那里呢?让我们来进入项脊轩,步入作者的记忆深处。齐读第一段, 看看作者是如何之喜! 生读。如果我要给第一段分层, 分到哪里最合适?分出修葺前和修葺后。 1. 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小: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