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概念和调整对象
就中国而言, 广义劳动法, 包含宪法要求基础劳动制度及劳动关系主体权利义务, 劳动基础法和和其实施配套一系列子法、 行政法规、 规章及司法解释等。
狭义上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调整劳动关系和和劳动关系有亲密联络其它社会关系综合性法律, 即《中国劳动法》。
劳动法上劳动专指职员为谋生而从事, 推行劳动法规, 集体协议和劳动协议所要求义务集体劳动。
中国于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经过了《中国劳动法》。 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劳动法渊源: ; ; ; ; ; ; 、 法规解释; 。
劳动法中所称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种类:
以用人单位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 可划分为: 企业、 个体经济组织、 国家机关和机关、 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关系。
以劳动关系是否含有涉外原因为标准进行分类, 可划分为: 中国劳动关系、 涉外劳动关系
以劳动关系表现形式为标准能够分为: 标准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
中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范围包含:
中国境内企业、 个体经济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关系
国家机关劳动关系
机关劳动关系
机关劳动关系法律适用包含三类: 一是参考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劳动关系, 适用公务员法; 二是实施聘用制
人员劳动关系, 有尤其要求从其要求; 三是工勤人员及实施聘用制无尤其要求人员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
社会团体劳动关系
依法成立会计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等合作组织和基金会和其劳动者劳动关系
农场劳动者、 现役军人、 家庭保姆、 自然人用工等性质劳动关系仍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
劳动关系特征:
劳动关系主体, 一方是劳动者, 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必需产生于劳动过程中
劳动关系兼有些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双重性质
劳动关系含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互交错特征
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给付为关键内容
第二节: 劳动法产生和发展
专门调整劳动关系法律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
18英国议会经过了《学徒健康和道德法》, 要求纺织童工最低年纪为9岁, 纺织厂不得雇用9岁以下学徒; 童工天天工作不得超出12小时, 而且限于清晨6时至晚间9时之间, 严禁童工做夜工。
《学徒健康和道德法》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开端。
瑞士于1848年颁布了第一个限制成年人工作时间法律。
现代意义劳动法起源于19世纪早期“工厂立法”。
新西兰国家于1890年经过立法, 第一个开始对劳资纠纷实施强制仲裁。
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法展现特点: 劳资关系相对缓解; 劳资关系以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 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发展形成冲击和挑战; 信息化造成结构性影响。
劳动法典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立法基础形式, 开始于原苏联。
苏维埃政权于19经过了第一部《苏俄劳动法典》
中国产业工人是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
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 经过了《八小时工作制案》。
北洋政府1923年颁布《暂行工厂规则》, 是中国第一个劳动立法, 标志着中国劳动法产生。
1930年1月, 由江西省行政委员会制订《赤色工会组织法》, 是最早革命依据地劳动法规。
1931年11月7日, 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是第二次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依据地最关键、 最完备劳动立法。
第三节: 国际劳动立法概况
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欧洲, 首倡国际劳动法思想家关键是英国欧文和法国大卫·李格兰。 系统地提出国际劳动立法主张是大卫·李格兰。
瑞士是最先同意制订国际劳动法国家。
19, 国际劳动法协会在巴黎正式成立。
《相关严禁工厂女工做夜工条约》和《相关使用白磷条约》是世界上最早国际劳动条约。 标志着国际劳动立法正式开始。
国际劳工组织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 规模最大国际组织之一。 最突出特点是“三方性标准”。
三方性标准关键是指在包含劳动问题上, 劳工代表、 雇主代表和政府代表处于平等地位, 共同协商做出决定, 以协调劳动关系。
国际劳工组织关键组织机构有国际劳工大会、 理事会和国际劳工局。
截止9月, 中国陆续同意了25个国际劳工条约。
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立法是国际劳动立法最关键起源。
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立法形式关键有:
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国际劳工条约和提议书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