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色彩构成
色彩和色彩构成概述
工学训练目标
认知色彩及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了解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
课在设计中的地位,以及色彩构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就色彩构成与自
然、生活和专业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和理解色彩构成与设
计专业学习的关系。
第一节关于色彩
色彩是人类视觉印象的重
要源,是自然美、生活美
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色彩的生活无法想象。
不管何时何地,色彩总是
在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
活中发挥无穷的神奇魅力
、光与色彩
◆为什么人在黑暗中看不到物体的
形状和色彩,其原因就是缺少光
而物体本身是没有色彩的。
◆光是色彩的前提。从科学的角度
讲,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
辐射能,我们看到的光是在一定波
长范围内的“可见光谱”
◆没有光,物体便不能被人感知。
所以,色彩是光在物体上反射后形
成的不同波长的结果。
色彩的基本内容
◆色彩是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量的
程度不同,而呈现出复杂颜色的一种自
然现象。色彩是大自然的外衣,物体的
不同颜色表明自身的价值和用处;不同
季节会有不同的色彩现象
◆色彩是人接触自然的第一感觉。人在
认识自然、自身和社会时,最初是从色
彩开始的
◆在感觉色彩和物体形状的同时,人也
产生了认知过程。没有色彩,我们可能
分辨不了许多物体。
◆也是由于色彩,人们不仅认识了自然
界的许多现象,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和欢乐,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
在人类生活中,色彩对于认识自然、改
造自然、提高生存状态,有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在人的审美活动中,色彩起到了关键作
用,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决定着审美倾向的
变化,不同的色彩现象会引发人们不同的
感受
◆如黄色有富贵、辉煌的感觉,兰色有寒
冷、沉静的感觉等。色彩在进一步升华后
所形成的感受,可以带来更多地意味;如
红色有热烈、温暖、革命的感觉,而“
国红”则会产生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灿烂
光辉华夏的自豪与骄傲。
、色彩的认知历程
(一)中国古代对色彩的认知和
发展
我们的祖先对色彩有着天生的爱
好和重视,在茹毛饮血的山顶洞
人时代就开始大量使用赤铁矿研
磨的红粉来装饰环境和自身,新
石器时期彩陶器上古拙美丽的以
工、紫、黑色等装饰的彩绘等表
明,我们古代的先民,就十分自
觉地将色彩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
系在一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古人对宇宙万物生存等用金、
木、水、火、土五行来作解释,
并对应白、青、黑、红、黄五
色,也对应一定的方位,在北
京社稷坛内建有五色土坛台
座,坛身为汉白玉砌筑的三层
方台,上铺的五色土,按中黄、
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个
方位填实,象征“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这是非常独特的民族
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演绎出
套既朴素又实用,同时颇具
美学意义的色彩价值理论。古
人还将颜色与季节对应起来,
春一青,夏一赤,秋一白
冬一黑,形成相对固定的配色
方案,则显示出古人的色彩审
美意识不是空洞的,而是与空
间、时间等因素结合的产物
是有意识追求其情感、时空
物质之间关系的表现(图1-7)
色彩作为地位的一种标志和
象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
存在这种现象,我国不同的
朝代,统治者的色彩喜好不
同。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周
代就已对王室、宫廷的服装
色彩做出了规定。由于封建
社会“正色为尊”“天子以
四海为家,非状丽无以重
或”,选色都以鲜艳的正色
为主,再配上金银色装饰
色彩显得对比强烈,艳丽,
力求突出皇权的尊贵和豪华、
显赫和气派,这种审美趣味
也影响到现代,至今人们仍
用鲜艳、富贵的色彩代表喜
庆装点生活。
在绘画色彩研究上,早在南北朝时期南齐
谢赫所著《古画品录》中就提出“六法
论”,其中有“随类赋彩”,南朝宋的
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以色貌色”
也同样概括了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基本原则,
即依据物体固有色进行着色的绘画理论
与西欧画家17世纪前的认识如出一辙。北
宋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所说:
“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是
指水色在不同季节里所呈现出来的固有色
调。由于有此类对色彩研究的画论,使绘
画色彩的运用在其后的中国画发展中,尤
其是唐、宋时期工笔重彩画中得到充分的
发展,使中国绘画中的色彩呈现出独特的
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