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文档名称: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要点.doc

格式:doc   页数:5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要点.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6/5/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要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 2014 - 2020 年) ─ 1─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 2014 - 202 0 年)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 - 2020 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主要明确江苏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空间布局、发展形态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引领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性、战略性规划。规划期为 2014 - 2020 年。第一篇规划基础第一章重大意义江苏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对江苏加快转型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必然过程, 是江苏“两个率先”新内涵的重要内容。当前, 江苏已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 2─化的新征程,迫切要求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为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为实现全省人民共享“两个率先”成果奠定坚实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统筹谋划、整体设计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方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化解城市内部新的二元矛盾, 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二者相辅相成。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增强城镇承载和带动功能,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举措。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有利于不断扩大城镇消费群体,促进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释放消费潜力;城镇要素集聚和城乡生产要素优化─ 3─配置,有利于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社会共同发展、全面进步,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形成体系健全、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 有利于促进苏中地区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 苏北地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载体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苏南地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并在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推动人口和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竞争力整体提升。第二章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后呈现出乡镇企业勃兴带动小城镇繁荣、各类开发园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市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升级助推城市群崛起、科学发展引领城乡一体化进程等鲜明特点,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长足进步。——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经济综合实力和要素集聚能力不断提高。 1978 - 2013 年,城镇化率从 % 提高到 % ,高出全国 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达 万亿元, ─ 4─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5 倍和 8 倍。产业园区集聚能力大幅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全省 2% 的土地, 吸纳了 3/4 以上的实际到账外资、创造了 1/2 的 GDP 、 2/5 以上的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产城融合发展创出江苏特色。——城乡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发展优势和潜能更加彰显。 1978 - 2013 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从 % 增加到 % ,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从 % 增加到 % ,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城市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 % ,人才资源总量超过 900 万人。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劳均耕地面积由 1980 年的 亩上升到 2012 年的 亩,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到 66% 。——城市群和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