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学会倾听.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会倾听.doc

上传人:陈潇睡不醒 2021/1/2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会倾听.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会倾听,激发孩子学****数学的兴趣
倾听,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更是一种对学生的道德关怀。课堂上,师生内心世界的敞开、真诚的理解和接纳,可以实现精神的相遇。倾听,还需要教师学会经营,提供安全的、支持性的学****环境,让教学建立在倾听之上,发现学生、理解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不再缺席。
问题描述与分析
【案例1】教师听不懂学生的发言
教师在课始创设情境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的问题后,请学生想办法验证。所有的学生都想到用测量的方法,因为他们在前几课的学****中对于用量角器度量角有较为强烈的印象。
师:谁来汇报你们测量的结果呢?
生:70°+55°+55°=180°;90°+35°+55°=180°;120°+40°+20°=180°。
当3个学生分别汇报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后,教师想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书,概括结论。此时,有个学生插嘴──老师,这样太麻烦了,我量了2个角,再用180°减去这两个角的度数,就可以了。
师:这位同学,你这种方法是先假设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的方法是验证呢,还是运用?
生:我用的是验证。
师:其实你的方法是运用。
殊不知,该生是先量了两个角的度数,再从180°减去这两个角的度数,剩下的就是第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用量角器量,进行验证。
教师****惯了以***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课堂上按照预定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差异与跳跃性。上述案例中插嘴的学生的方法是教师课前没有想到的,也是在以前的教学中所没有遇到的。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弯下腰来,竖起耳朵听学生是怎么想的。
【案例2】教师未全面了解学生的想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时,出示例题:找36的因数。学生开始尝试。有一小组的学生想出了7种不同的想法。现摘录如下:
生1:1,36,4,9,3,12,6,6。
生2:(4,9),(1,36),(3,12),(2,18),6。
生3:36÷1=36,36÷2=18, 36÷3=12,36÷4=9,36÷6=6 。
生4:6×6,1×36,2×18,3×12,4×9 。
生5:6×6=36,3×12=36, 1×36=36。
生6:4,9,6。
生7:1,2,3,4,6,9,12,18,36。
这些原生态的思维正是本节课学生学****差异资源生成的源泉。而教师是怎样做的呢?教师指定生3回答,然后喜出望外地给予了肯定;接着请生5汇报方法,之后评价说:请大家看看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好?学生绝大多数选择了生3的方法。接着教师就对学生说:我们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比较方便。
教师对于学生这样丰富的学****资源不予理睬,为什么?因为除了生3的方法,其他的方法都不是教材上的。况且,如果把其他学生,尤其是生1、生2、生6的方法展示出来,则浪费时间。真正的倾听需要教师重建新型的课堂文化与生活,及时捕捉资源,而这种捕捉更需要尊重和唤醒学生。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要在呈现每类学生的想法后,引导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在比较中感悟方法的简洁和思路的全面。
【案例3】教师缺乏倾听的诚意
教学《倍数和因数》时,当学生试着写出了一些自然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