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一一消费社会的文化特征.doc

格式:doc   大小:7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一一消费社会的文化特征.doc

上传人:小雄 2021/1/6 文件大小: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一一消费社会的文化特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一一消费
社会的文化特征
摘要:本文以齐泽克的代表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为线索贯 穿全文,探索意识形态、意识、无意识的种种复杂关系,让齐泽克和 弗洛伊徳,马克思,巴特对话,而意识形态幻象下的“下意识”行为 正是弗洛伊德、齐泽克、马克思、罗兰•巴特思考的缝合点,通 过描述分析他们对此的不同思考,试图解析当下的文化现象的特征, 揭示了在市场占主导的消费时代,无意识和意识,压抑和反抗的二元 对立模式的解除,表明了曾作为先锋姿态山现的文学艺术的性质的变 化。形式成为这一切的连接点,文艺创造了种种新形式上表面上有无 意识的冲动,在内核上却没有解放的意义。虽然文艺形式感的重耍性 明显了,然而在消费时代,许多文艺能给市场和大众的也只有形式的 新奇。在和市场的暧昧结合中,诸多所谓文化的先锋姿态,却是一种 有意为之却伪装为有解放的“无意识”的行为,这就是它们“下意识” 的暧昧行为。因此,人们把文化交给犬儒,把牛:活交给媚俗。而且, 在反思社会和历史的症候后,我们最终须叩问人性的复朵和暧昧性。
关键词:下意识I意识I无意识I意识形态丨形式
一、复杂化:从意识到无意识
这一百年来,意识和无意识所各自代表的内涵成为了分析社会文 化特征的一个□大的分水岭,压抑和升华也成为解读作家创作的重要 根源。当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所代表的心理分析理论让人们在意 识的表面看到沈于水下千年的冰川——无意识,揭开了人类社会研究 的新视域。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有了明显的界标,在我们的话语阐 述中拥有各自的功能。在功能结构上,意识和无意识,一定程度上带 有相对抗的性质。浮在表面上的意识大多时候是和虚假的意识形态联 系在一起,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体相连,而无意识则和大众、 民间这些他者相联系,作为自由先锋而被赋予肯定的意义。多数时候, 文学、艺术是无意识的代言,其对立面可能就是意识形态。而当文学 艺术和意识形态相吻合时,则易失去无意识的反抗力量。
然而,当消费社会来临成为文化传型的重耍表征,意识和无意识 之间的关系还能有鲜明的二元对立吗?压抑和反抗的对立功能还存在 吗?市场介入之后,它们之间的隐性二对立元结构解除了,意识和无 意识很难成为知识分子和大众,正统和民间的分水岭。市场成为一切 的主导。这时拉康、齐泽克跃入眼帘,他们作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理论的继承者和叛逆者,重新思考了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意识和无 意识有如此鲜明的界限吗,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是前意识吗?无意识是 否就是个存在,是个被伪装的存在?当下无意识的位置在哪里,是否 还有反叛的力量。在符号幻象下,在拟像比真相还重耍的媒介社会, 无意识的位置变得尴尬了,如同文艺的位置变得尴尬了。二元结构被
解除后,意识和无意识所显示的范畴已经不够用了,这些清晰的二元 关系都将变为多元:实在界/符号界/想象界;内容/形式/意义;知识 分子/市场/大众;意识/下意识[1]/无意识。
无意识和意识的位置变化,关键在于无意识的变化。无意识成了 一个机灵的诡计,它不再是某种鲜艳的、可望不可即的、我们永远都 无法认识的事物,而是-•种我们在“下意识”中把它从意识层面排除 到无意识层面的剩余。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缝合点仅用弗洛伊徳心理 学专业术语“前意识”可能是不够的,它们之间塞入了符号秩序,这 是齐泽克的认识。而我更愿意用这个词“下意识”来表示对拉康、齐 泽克的理解。在此,“下意识”是一个动词,是一个有意和无意之间的 动作,是一个暧昧的位置,是一幅模糊的面孔,下意识是一个已经知 道真相但是却有意无意伪装为不知的动作。“下意识”是对意识和无意 识的缝合。意识和无意识不是统一的,而是割裂的,但也缺少对抗的 性质,意识和无意识间通过符号秩序的“大他者”连接。那是在“下 意识”中已清醒意识到的无意识的欲望,但还要维持无意识的形式, 符号比本真更为重耍。如齐泽克反复引用斯洛特迪基克的犬儒理性的 公式,这里包含了意识,无意识,“下意识”的关系:他们很清楚(意识) 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意识),但他们依然我彳亍我素(下意识)。” [2] “下 意识”表明了内容和形式的割裂,文艺站在真实与幻象中间,在尴尬 的时代扮演暧昧的角色。
二、分化:从思想到形式
无意识和意识,压抑和反抗的二元对立模式的解除,显示了曾作 为先锋姿态出现的文学艺术哲学意义的变化。形式有了无意识的冲动, 但却没有解放的意义,形式美感的重耍性凸显了,但在消费时代,文 艺能给市场和大众的也只有形式的新奇了。比如张广天的系列话剧如
《切&#8226:格瓦拉》剧获得成功——以追逐“理想”与“革命”的名 义。《切•格瓦拉》极力追逐象征符号,在形式上获得成功,但 革命的本真消失了,剩下了关于激情形式的幻想。艺术的反抗意义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