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文档名称:

7、仪礼-课件(PPT演示稿).ppt

格式:ppt   页数:6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7、仪礼-课件(PPT演示稿).ppt

上传人:13431315 2016/5/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7、仪礼-课件(PPT演示稿).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仪礼》导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8 《仪礼》《仪礼》导读三.《仪礼》书名的变迁及其结构七.《仪礼》学****参考文献二.《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争议四.《仪礼》《仪礼》《仪礼》?《仪礼》是记录我国上古时代礼仪的一部重要典籍,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三礼”。《仪礼》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宝藏,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会产生《仪礼》这样一部迥然特异的儒家经典,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乐文化的民族。在上古时代,礼仪活动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礼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部分。《礼记·王制》云: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春秋时期, 孔子创办私学,使许多贫寒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演****礼典仪式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重要课程。名目繁多的礼典仪式,为《仪礼》成书提供了天然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条件,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礼在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中所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扮演的愈益重要的角色,则是《仪礼》成书的必然条件。《仪礼》成书的条件?关于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其一、礼起源于宗教祭祀,王国维、郭沫若、何炳棣等持此说; 其二、礼源于俗,李安宅、杨宽等持此说; 其三、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礼物交换,杨向奎等持此说; 其四,礼的起源是多元的,陈戍国、陈来等持此说。其五,礼起源于饮食。刘丰、张岂之等持此说。?这些说法各有其理,虽然争议较大,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在中国民族的发韧期,便有了礼的萌芽,礼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礼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就目前从文献学、文字学、考古学方面获得相关证据而言,我们认为, 礼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祭祀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礼记·礼运》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豐。”也就是说礼是一种实践活动,具体而言,礼是敬祀神灵从而获得神灵福佑的祭神活动。?《说文》对“示”与“豐”的解释是: “示,神事也”;“豐, 行礼之器,从豆象形”。王国维依据殷墟卜辞,进一步证明和阐发了《说文》的说法:“案殷墟卜辞有豐字, ……古豐、玨同字, ……此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 ‘豐, 行礼之器。’其说古矣……盛玉以奉事神人之器谓之,若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 《释礼》,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290 页) 王氏认为, “豐”就是祭祀神灵时盛放玉的器具,由此引发把敬奉神灵的具体活动释为“礼”。近年的一些考古发掘,证明了王氏的说法。如,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就发现了大量的玉制随葬器,据专家初步考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祭祀的重要礼器。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玉器?在原始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界处处存在神灵,天地日月星辰、四季更替等都由神灵主宰,进而对自然界产生敬畏心理,并产生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祭祀仪式就是原始先民对天地自然界等诸多神灵崇拜的具体而形象的表达。原始先民希望通过祭神仪式上人们虔诚敬畏的心情和仪态,隆重庄严的乐舞礼仪, 丰盛琳琅的祭品祭器,感动神灵, 获得神灵的护佑。?与此同时,与祭祀仪式还伴生了冠、昏、丧、射等礼仪****俗。祭祀之礼主要是实现人与神的沟通和调谐。冠、昏、丧、乡、射则是维系调谐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特定****俗, 体现了初民的共同意愿和共同文化心理,是初民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的独特体现,是原发性的自然形态的东西。各种祭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产生以后,礼俗开始了分化,一部分淡化了宗教色彩,留存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惯;另一部分被统治者引进政治领域,经过加工改造,成为统治者表达意志和权力的工具,其中最突出的是强调上下尊卑关系,强化王、天子的地位和权威。原来是全民共尚、全民共享的礼典礼仪被规定为严格的等级,成为贵族阶级的专利,所谓“礼不下庶人”。因而,礼制被当政者作为治国安民的无上法宝。所谓“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礼在政治中起着主导作用。孔子之前的一些颇有远见卓识的智者和精英已明白地指出了这一点。例如:周惠王、襄王时代的内史曾经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左传·僖公十一年》)卫文公的正卿宁庄子说:“夫礼,国之纪也; 国无纪不可以终。”(《国语·晋语》)晋平公、昭公时代以博识多闻著称的叔向也说:“礼,政之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