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村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农村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农村垃圾处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的
一项最基础工作,是老问题,也是新课题,更是大难题,是 改变农民沿袭千年的卫生陋习的一项革命、一场战争。做好 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近日,宣城市美好 乡村办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研,总结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 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的思路和对 策措施,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做法与成效
为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满足农民群众对 良好生活环境的迫切要求,去年7月以来,宣城市委、市政 府“抓住老问题、做出大文章、创造新环境”,以农村垃圾 处理全覆盖为突破,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一是政府主导抓强力推动。明确县、乡党委主要负责
人为第一责任人,市、县、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建
立县乡有关单位分区包干或联村制度。建立了一周一报告、 一月一抽查、一季一检查、年终一考核的工作机制,通过召 开汇报会、观摩会、现场会,组织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 察等形式,强力推动,强行入轨。市委专门部署在全市开展 垃圾处理突击月活动,清理积存垃圾,消灭卫生死角,共组
成突击队3300多个,发动42000多人,投工12万多个,清 理垃圾51万多吨,覆盖到6400多个自然村。郎溪县从县直 单位选派94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作为农村清洁工程联村督 导员,与原单位工作脫钩,分别赴全县94个行政村开展督 查、指导和帮扶。泾县组建25个攻坚小组,由县级领导干 部带队进驻乡村,具体负责协调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 工作。到去年底,全市投入垃圾处理资金2. 5亿元,配备垃 圾桶79113个、清运车903辆,建设垃圾池12750个、垃圾 焚烧炉116座、垃圾中转站65个,配备保洁人员7508人, 每个行政村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经费保障、工作制度“四 个到位”,基本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的 目标。
二是宣传教化抓观念转变。各地把宣传发动放在重要 位置,加大力度,在主要媒体开设宣传专栏,深入宣传农村 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和工作举措, 及时总结报道乡镇、村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利用交 通沿线大型标牌、城区LED屏幕、宣传栏、文化墙、横幅标 语等载体,将宣传延伸到每一个角落。结合五级书记大走访 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农村基层党 组织和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村民理事会 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动员和倡议,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一些 地方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 寓教于乐,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营造了铺天盖地的 舆论氛围,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郎溪县开展联
村夜访活动,联系县领导、美好办、文明办和镇村干部深入 到每个农户家中,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圭寸信,宣传政策要求, 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宁国市、绩溪县等地组建了巾帼腰鼓 队巡回表演,开展“小手牵大手”、万名志愿者等一系列主 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五老”人员的作用,进行广泛 深入的宣传。广德县开展“清洁家庭”评比活动,建立“大 评小奖”机制,按照清洁、较清洁和不清洁评定等次,并予 以小额物资奖励。
三是创新方法抓效率提升。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 害化,从源头抓起,倡导“自产自销”、“日产日销”、“不 岀村不出组不出户”,通过“回收、堆肥、焚烧、填埋”等 方法分类减量、化整为零、就地处理。推行垃圾分类减量试 点,郎溪县、旌德县为试点县,其他县(市、区)各选3个乡 镇,每个乡镇选1个村进行试点。制定了《农村垃圾分类减 量处理指导意见》,明确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处理流程。推广 "一一桶一筐”做法,"一”即在稻田边、菜地里或山林边 设置幽肥坑,处理厨余垃圾;“一桶”即在家中放置填埋垃 圾和焚烧垃圾收集桶;“一筐”用来分类存放玻璃、塑料、 金属和纸张等可回收垃圾。旌德县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的基 础上,县、乡两级分别补助1万元、5千元建设村级建筑垃 圾填埋场,有效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难题。目前分类试点工作 已经全面启动,95个村已经开始实施。鼓励清扫保洁服务外
包,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成立了 36家环卫保洁公司,全市 41个乡镇173个村已推行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旌德县 云乐乡将全乡垃圾处理发包给云林农村物业公司,年承包经 费21万元,公司配备24名保洁员全天保洁、日产日清,乡 政府每月对垃圾处理情况进行考核。宁国市将东部7个乡镇 的垃圾终端处理采取招标的方式,发包给一家物业公司,统 一运送至城区垃圾填埋场。通过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减轻 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和工作压力,更好保护环卫人员的合法权
四是强化保障抓常态运行。建立经费投入机制,按农 村人口每人每年36元标准筹措保洁经费,县(市、区)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