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摘要】:伴随信息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竞争,作为企业重要管理手段的绩效评价,在新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下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绩效评价已不能满足企业参与竞争的需求,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全面绩效评价的产生。【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企业绩效评价一、企业绩效评价历程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其绩效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是不同的。企业绩效评价随着外部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内部的组织环境和管理模式而发展变化。从西方看,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产生于 20世纪 30年代以后,总体而言,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四个阶段: 19世纪以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工业革命后至 20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 20世纪初至 90年代的财务性绩效评价;20世纪 90年代以后的战略性绩效评价。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70年代以前的以实物产量为主的绩效评价; 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绩效评价; 90年代以来的综合性绩效评价。纵观中外绩效评价发展史,可以归结为三个过程: 19世纪传统的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 20世纪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财务业绩评价体系; 20世纪末以来的财务与非财务相融合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在不同的绩效评价时期,绩效评价方法也不同。在传统的单纯评价财务业绩时期,业绩评价是以股东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与之相适应的是一套财务指标体系, 有效的评价方法通常采用 EVA 法(即经济附加值法);在多元化业绩评价时期, 业绩评价是以顾客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与之相匹配的是一套综合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卡普兰提出的平衡记分卡满足了这一时期的绩效评价要求;在日趋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时期,业绩评价标准是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取向,与之配套的是一种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战略业绩评价方法——绩效棱柱法,它是由英国克兰菲尔德学院的安迪尼利和克里斯亚当斯等提出的。二、什么是信息化绩效评价从评价的主体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其中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根据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以战略实施、管理控制和项目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宏观层面的评价宏观评价主要是政府根据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的要求,建立绩效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的测度方法,统一测算和颁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信息化绩效的标准值,作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进行 IT 绩效横向比较的依据,以判断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同区域的水平地位和主要差距,更有利于绩效评价制度的科学性。在宏观评价中, 政府的角色是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不是“运动员”的角色,作为裁判员最重要的是评判需要客观公正。为此, 需要建立“游戏”运行规则和制定评判标准, 从整个产业发展角度对信息化进行统一认识,并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化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有助于各级企业信息化主管和相关部门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1 )帮助掌握企业信息化准确的现状,作为调研和决策的参考; (2)发现问题,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3 )作为政府信息化投资和工作效果评价的客观依据。对于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而言, 这种将相同条件下的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还可以剔除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