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70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sssmppp 2021/1/10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报告
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 每一个学生,让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实现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对确保教育公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XX,意义十 分重大。近年来,我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措施积极,成效初 显。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 不容低估。当前,务必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推进 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XX义务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现状
目前,全区有公立小学265所,1607个班,在校学生56898人。其, 农村小学234所,1068个班,在校生29266人,平均每校个班,每班学生 27人。在农村学校,有村小176所,483个班,在校生8253人,平均每校 个班,每班学生17人,其10人以下的小班占三分之一左右。有城区小 学31所,539个班,在校生27632人,平均每校个班,每班学生人,其55 人以上大班额和超大班额占37%O全区有初学校49所,676个班,在校 学生32030人。其农村
初33所,401个班,在校生13585人,平均每校个班,每班学生人。 有城区学16所,275个班,在校生18445人,平均每校17个班,每班学生 67人。
近年来xx义务教育发展主要举措
1、 财政投入向农村教育倾斜。按照“三个增长”要求,财政对教 育投入从20xx年万元,增加到了 20xx年的亿元。区财政每年投入1800 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每年投入1500万元 用于农村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每年投入500万元,建立起了农村小学校 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等。
2、 通过“撤、迁、并、建、扩、改”等有效途径,整合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以来,全区撤销村小75所, 迁建小学1所,合并初3所小学1所,扩建初16所小学156所。投资 5300万元,对165所小学的10万平方米危房进行了改造。
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施了学历跨 越工程,定期开展岗位业务培训。对农村教师实施了地区补贴和工作补 贴,财政为学校注入了医保经费。对269名农村代课教师按政策规定及 时转为了公办教师。
4、 建立强校带弱校的对口帮扶机制。有23所城区学校与46所农 村小学结为帮扶对子。
xx义务教育发展基本评价
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为本、科教兴区战略,营造了义 务教育发展必要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投入持续加 大,办学条件快速改善,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学 校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满意度逐步升 高。但是,目前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等矛盾 依然凸显,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XX当前热点问题。
二、XX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现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
1、 基本办学条件悬殊
两路、龙溪地区的多数义务教育学校,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 具有布局集,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等特点,基本办学条件按照直辖市主 城区要求,校园校舍建设高标准,设施设备高质量,功能齐全配套,学校 处处散发出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面积上的农村 学校,散、小、弱是其主要特征,校园校舍陈旧简陋,设施设备不配套, 与城区学校形成强烈反差。
2、 师资素质差异明显
城区学校规模大,条件好,吸引了大量农村骨干教师“孔雀向南 飞”,汇聚了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据龙兴镇反映,20xx年以来,该镇
教师调入城区学校任领导和骨干教师已达85人。城区教师编制充裕, 学科教师配套,专科专任,专业
水平普遍较高。城区学校经费充足,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福利待 遇好,专心教育,思想稳定。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缺乏感情留人、 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条件,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农村教师编 制少,学科教师不配套,在村小往往1师1班,在完小被迫多级多科上 课,“万金油”教师是农村学校的常态。农村学校经费紧缺,进修提高 机会极少,福利待遇微薄,农村教师不安心农村,不安心教育,不求进取, 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一大障碍。
3、生源质量区别太大
在城区,市场经济竞争激烈,进校读书已成为城区儿童和少年成长 的迫切要求,渴望学习,安心读书是学生的主流,生源质量普遍较好。城 区学校条件好,农村优秀学生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大量进城“择 校”读书。据区教委统计,20xx-20xx学年,全区农村学生转入城区学 校达1419人。在农村,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农民所处环境局限,尤其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