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论海德格尔的“无”.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海德格尔的“无”.doc

上传人:读书百遍 2021/1/10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海德格尔的“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海德格尔“无”
存在问题, 是海德格尔运思关键, 即使在所谓前、 后期有名称和运思方法及境界不一样。 “无”就“是从存在者方面被经验存在。 ”(注: 海德格尔: 《论依据本质》, 载《海德格尔选集》, 上海三联1996年版, (上卷), 第154页。 )非存在者, 即空无, 就是存在本身(注: 海德格尔: 《回到形而上学基础》, 载《存在主义》(考夫曼编著), 商务1987年版, 第239页。 )。 对“无”论究是海氏哲学端口、 前期运思关键, 也是后期“说不可说”本旨和分析背景。
柏拉图说哲学是人天性, 用海氏话就是“只消我们存在, 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 ”(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是什么》, 载《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商务1964年版, 第359页。 )于此, 海氏进而认为“哲学只有经过本己存在之独特一跃而入此在整体之多种根本可能形态中才动得起来, 为此一跃, 关键性事情是: 首先给在者整体以空间; 其次解脱本身而入‘无’, 也就是说, 摆脱人人全部有而且惯于暗中皈依偶像; 最终……最终一心回到此直逼‘无’本身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中: 为何就是在者在而‘无’倒不在?”(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是什么》, 载《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商务1964年版, 第359-360页。 )这正是进入海氏哲学三个步骤。 前两个步骤, 海氏归结为: “形而上学追问, 是必需就整体来进行, 而且必需从发问者此在本质处境中来进行。 ”(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是什么》, 载《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商务1964年版, 第342-343页。 )整体性是全部哲学问题本性: “此在本性”已昭显了海氏在《存在和时间》中特色。 最终一步, “为何在者在而‘无’倒不在?”这一基础问题就直逼出海氏哲学关键和底蕴: 存在。
“根据流行见解, ‘在问题’就是对在者本身追问(形而上学), 不过从《存在和时间》想法来说, ‘在问题’就是对在本身追问。 ”(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1996年版, 第20页。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 海氏经过对此基础问题本身解析展示了其旨趣所归: “这个句子包含‘到底为何在者在’这一片断, 问题赖此片断其实已经提出来了。 ”所以, 似乎“而‘无’倒不在”只是“有所渲染空乏词藻……违反了一切思维基础标准, 是无意义命题, 和虚无同流合污。 ”(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1996年版, 第24页。 )于此, 海氏指出: “这种不了解就源出于一个愈来愈顽固在遗忘”(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1996年版, 第25页。 ), “这附加后半句就会预防我们直接只去追问那毫无疑问已摆出来在者, 而未必还追问已经深入追求在起来依据。 这么一来, 这个在者就被以追问方法推出去推到不在可能性中去了。 由此, 这个‘为何’就取得了和先前完全不一样威力和发问紧迫性。 ”(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1996年版, 第28页。 )所以, 海氏说: “这个‘而无倒不在?’决不是什么对于真正问题多出附加, 这个语气上转折是整个问句本质上成份, ”(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1996年版, 第29页。 )“在”不是最普遍概念, 不是“气化为实在最终一道青烟”(尼采语)(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1996年版, 第36页。 ), 海氏恰是要把对“在”追问“复归到有待于源始展开在之威力中去”(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1996年版, 第42页。 ), 这决不是虚无, 恰恰是要唤醒精神“向着在本质、 源始地定调了、 有所知地决断”(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1996年版, 第49页。 ); 所以, 和此相协同, 这种对无问询就“不仅仅是一个表面伴随现象, 就其广度、 深度和源始性而言, 它比问询在者问题毫不逊色。 对无发问方法足以成为对在者发问标尺和标识。 ”(注: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 商务1996年版, 第25页。 )这是一个崭新思想起点, 于存在问题、 于海氏哲学, 这是最具海氏特色入口。
不是问“什么”, 而是问“怎么”和“怎样可能”, 这是康德肇始转折, 也是现象学“本身显示”根本要求。 即便是对“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存在本身”(注: 海德格尔: 《相关人道主义书信》, 载《海德格尔选集》, 上海三联1996年版, (上卷), 第375页。 ), 这种勉勉强强问、 若有若无答, 海氏也要矫枉为“存在不存在”(注: 海德格尔: 《面向思事情》, 商务1996年版, 第28页。 )。 对“无”追问集中表现了海氏这一特色。
在专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