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哈尼族.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哈尼族.doc

上传人:ranfand 2016/5/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哈尼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传说远古时候, 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 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 它们不怕风吹雨打, 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 地上地下各有半米, 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 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 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 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 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 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 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 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 用以贮藏粮食、瓜豆, 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 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 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 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 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 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 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 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 而赤日炎炎的夏天, 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 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 中层用木板铺设, 隔成左、中、右三间, 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 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 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蘑菇房经久耐用, 冬暖夏凉, 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 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 800 至 2500 米的山区, 千百年来, 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 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均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他们居住的房舍也多是“干栏”式竹楼。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拥熬”,另一类叫“拥戈”。哈尼族的住房“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建筑, 它是一种原始古老的民居建筑。这种住房大多建在斜坡上。盖房时要在斜坡上挖出一个呈方形的地坪, 然后在地坪外边的斜坡上栽上树叉, 在树丫叉形地坪土台间架上木料, 用竹笆铺成距地面约有二、三尺高的楼台,接着再在地坪土台和竹笆铺成的“楼台”之上搭房架,盖草顶。这就形成一半是地坪面,一半是铺竹笆楼的内室。这种地棚式的竹楼适合山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即冬暖夏凉。既方便在地坪上起灶炊煮,全家人又可以在竹笆铺就的楼台上席地而卧,冬天能保暖御寒, 夏天凉爽又防潮。所以, “拥熬”在 20 世纪 50 所代以前,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群众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民居建筑。“拥戈”也是一种“干栏”式的楼房,它的建筑形制与傣族竹楼基本相似, 一楼一底。楼室住人, 底室关畜禽、堆杂物。楼室一律用木板或竹篱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