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讲古代印度文明
一、地理和气候
就地理范围而言,古代印度大体上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载,当时将印度称为。“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印度”这一译名起始于唐代的佛僧玄奘。
印度在地理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南部的三角地带或半岛部分,被称为德干,完全属热带范围。印度北部被称为印度斯坦,北部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南部文迪亚山与德干高原相隔。气温包括热带的酷热和北部高山的严寒。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区是平原,面积约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面积的总和,有印度河和恒河这些大水系流经。恒河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度人的圣河。
印度的气候受季风影响很大。在通常情况下,每年的六月,包含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水汽的季风向东北方向横扫大陆,带来大量,但不规则的降雨。洪水常常泛滥成灾。印度也还常常遭遇干旱,特别是南印度。由天灾引起的反复发生的饥荒给印度历史打上了烙印。
此外,印度雅利安人在他们的次大陆上与外界隔绝的程度也远不及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人。印度西北部的山脉不是不可逾越的,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里,印度北部与中东和中亚之间的相互影响超过印度北部与半岛南部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这里成了种族和文化的大熔炉。
二、印度河谷文明
1、印度河谷文明的分布
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在印度河谷,分布着许多城市遗址,最主要的有哈拉巴(Harappa) ,摩亨佐·达罗(Mohenzo Daro) 。这些遗址和文物被冠名为“哈拉巴文化”,也被称为印度河谷文明。这一文明的大致年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1500年。文明的分布范围:印度河口以北、以南海岸为底边,朝东北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丘陵地带。创造这一文明的民族较普遍的看法是达罗毗荼人。
2、城市文明
沿着印度河,分布着几十个城市。在已发掘的约70个中心城市中,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是两个主要遗址。二城虽相距644公里,但相似之处颇多。城市明显看出是统一规划的产物(规模、布局、用砖)。摩亨佐·达罗遗址保存最好。上城的中央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以烧砖砌成,沥青抹缝,以防渗漏。浴池的东北部也有一个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大厅(可能是会议厅)。浴池的西部有十余间大粮仓,通风良好,可保持仓内干燥。下城是居民区和商业区。
3、社会状态
考古发掘表明当时有富人和穷人的阶级分化,。当时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有祭司、商人、战士、农民、渔夫、工匠、雇工和奴隶。
鉴于没有发现宫殿和王陵之类的建筑,却有会议厅,有人认为当时的政体不是君主制或看主专制,而是共和制,或由祭司掌权的神权政体。看来,当时存在不少城邦(城市国家)。也有人认为,当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统一的国家。实情到底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4、宗教和文化
在宗教信仰上,人们崇拜各种神祗和偶像,特别是崇拜母神。人们还普遍崇拜男性生殖器、石头、树木和各种野兽,特别是公牛。此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有的地方崇拜火。
印度河文明已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出土的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文字符号有400~500个,其中基本符号有62个,后来又简化为22个。
当时还有精湛的造型艺术。陶器上有优美的动植物图案。出土的一尊青铜舞女的塑像,是雕塑艺术的精品。
有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尚未发现,但口头文学、民间故事和寓言可能已经成就斐然。
5、印度河谷文明衰落的原因
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地区哈拉帕城与摩亨佐·达罗城在公元前2000年达到了顶峰时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骤然衰落。关于这一文明衰落的原因,迄今为止,争论不断,大致有“雅利安人入侵说”(时代不符)、“河流改道说”、“洪水说”、“环境恶化说”、“水源交叉污染说”等等。此外,英国学者捷文鲍尔特和意大利学者钦吉曾提出了另一个标新立异的看法:公元前1750年,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动力飞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时因故爆炸,殃及地上居民,毁灭了印度河文明。但多数学者对此说尚不敢苟同。
三、雅利安印度政治和社会的演进
1、早期印度-雅利安人的社会
约公元前1500年,就在印度河谷文明消失的过程中,古代印度遭到了一些军事上占有优势的部落的入侵。这些人侵者自称为雅利安人,称他们安家定居的地方为雅利瓦尔塔,即雅利安人之国。他们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与古代文明并存的有三支大的游牧民族:闪米特人,蒙古-突厥民族,印欧人。雅利安人是印欧人的一支,其中位于西方的一些部落入侵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而位于东方的一些部落则入侵了伊朗。进入伊朗后,有些部落在那里安居下来,其余的则继续向东进至印度河流域。
通常将古代印度早期的历史称为吠陀时代(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600年)。吠陀一词意为知识。古文献《吠陀》是印度教的“圣经”。根据吠陀的记载,雅利安人身材较高、蓝眼睛、肤色白皙。雅利安人刚到印度时,还是游牧民,主要依畜牛为生,他们逐渐转向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