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授课时间:15周 2课时
授课方式:教师主讲兼组织学生讨论
授课题目: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保卫之中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4、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安定的环境,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带来的创伤,休养生息。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这一根本愿望出发,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前途。通过与国民党实行的军政独裁的状况的对比,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学重点难点:
    。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保卫之中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4、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思考题:(1)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参考资料: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振江《简明中国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现代史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战后国际国内形势
    (一)美、苏的对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倚恃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集中力量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积极向全球扩张。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美苏的对华政策,给中国政局以巨大影响。
    美国政府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有效地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把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视为实现其目的的一大障碍,采取一系列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
    在日本宣布投降后,指令侵华日军等待国民党政府前来接收,而不得向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投降。它以贷款、物资援助及提供服务等名义,继续给国民党政府以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又以遣送日本战俘、帮助国民党政府接收沦陷区等名义,派大批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中国的一些港口和大城市,以帮助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同时出动大量飞机和军舰,运送国民党军队和接收人员到各地。美国政府的种种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了集中力量与美国在欧洲抗衡,它在亚洲实行既阻止美国势力扩张,又与美国达成某种妥协,同时尽可能扩展自己势力的政策。
    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领导人利用美国急于要求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的心理,以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为交换条件,谋求在东北取得不冻的军事港口、贸易港口和铁路交通等优越的权益。美国以赞同苏联方面的要求为条件,促使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同盟条约,以表明对国民党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关于大连之协定》、《关于旅顺口之协定》、《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并就关于外蒙古独立问题等进行换文。这些条约、协定和换文的签订,使苏联恢复了沙皇俄国时期曾在中长路等方面所强占的权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
    苏联在外交上只承认国民党政府,不赞成中国人民向美国支持的国民党进行武装斗争,要求中国共产党随着美、苏间的妥协,在国内斗争中向国民党妥协。苏联虽然长期以来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给予了重要的支持,但它在此时所奉行的这种对华政策,给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中国共产党在确定自己的革命策略时面临着复杂的情况。
    苏联领导人出于对远东安全和苏联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中国完全受美国的支配,尤其警惕美国势力渗入同苏联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
    因此,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给予了一定的支持。苏联红军对日作战进入东北后,对八路军、新四军挺进东北的行动,只要不影响苏联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苏联红军给予非公开的支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争取时间先机进入东北,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战后对中国人民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