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doc

格式:doc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doc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1/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二节
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统治集团的分歧
计划课时数
6
讲授时间
4 月 14-20 日(第八周)
目的要求
讲授内容
重点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难点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一、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分化与纷争。
三、19世纪60—90年代的三次论战。
拟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
作业或思考题
试析19世纪60年代清统治集团的分化
备注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
(一)关于“洋务”和“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历史必然性)
。(主观自觉性)
3.“中外合好”局面的出现。(现实可能性)
(三)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分野及论争。
二、洋务运动的实绩。
(一)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
(二)近代海军的创建。
(三)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四)其他洋务事业。
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
(一)关于“洋务”和“洋务运动”。
“夷”“洋”二字的替换大体上确定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洋务”代替“夷务”,既是“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动摇和破灭,又是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和承认;既有被迫接受的恼恨,又有向前挪步的足迹。洋务运动正是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发轫的。
如果说“夷务”和“洋务”是同一概念的递嬗;那么,“洋务”和“洋务运动”则是内容不同的两个概念。
“夷务”或“洋务”最初专指外交,即所谓“国家怀远招携之要政”,重点在于对外通商,议和等事务。除了外交上的
“洋务”,还有一种在内政上“借法自强”的“洋务”,也被称为时务。为了把“富国强兵”的内政设施和“怀远招携”的外交活动区别开来。历史学家把部分清朝官员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事的“富强之计”,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建设海军舰队等等,“借法自强”的种种措施,概括为“洋务运动”。这是整整一代人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借取西洋新法,排除种种困难和阻力,从事军事、经济、文化建设的长期持续的努力,又称“自强新政”。倡导和推行“自强新政”的清朝官员遂被称为“洋务派”,以区别于那些反对“自强新政”的顽固派。
因此,“洋务”一词的内容极广泛,重心在于外交。
“洋务运动”一词则有所专指,不包括一般的外交活动,而基本属于“富国强兵”的内政范围。
从对外关系上言,洋务运动可以说是被迫开放下的主动引进。被迫开放,不能不伴随着欺凌和屈辱;主动引进,则意味着发愤图强。二者性质相反,但却交织在一起,而且是在同一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这就造成了许多难以辨析的复杂的历史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原因就在此。洋务运动时期,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内部正在产生新的经济(资)和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研究洋务运动就是要通过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分析,说明它和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关系如何?加速还是延缓?说明它和新经济、新阶级的产生关系如何?促进还是阻滞?说明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是怎样迂回地向前发展的?有哪些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
历时三十五年的洋务运动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约十年,以创办军事工业的“求强”活动为中心,为兴起阶段。
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约十五年,除继续创办军事工业外,更大力兴办民用企业,重心转向“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发展阶段。
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约十年,新企业的创设不多,旧企业的矛盾暴露,主要成就,为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的衰微阶段。1895年中日战争的失败,以“公车上书”为标志,洋务运动遂让位于维新运动,洋务派经营的企业虽然继续存在,但已经不成其为运动了。
(二)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的开端,曾经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世界的历史。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无情地破坏了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封建的宗法关系,解放生产力,使机器工业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起来;在它尚未取得统治的地方,迫使一切民族在严峻的形势下作出抉择;或者败灭(或者推行资产阶级的文明制度),或者急起直追。这是一个不再抗拒的世界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分早晚,没有例外。
近代以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先后建立了一系列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