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层次不断提高、转移方式不断创新等特征,转移过程中又呈现出整体迁移化、产业集聚化、区域内部化等新趋势。 1 、金融危机并未改变国际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示范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正当其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以及投资便利化不断加快, 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1995 年,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 FDI ) 总额仅为 3310 亿美元, 2007 年全球 FDI 总额达到创历史纪录的 万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 年全球 FDI 总额比 2007 年下降了 21% 。从长期来看,发达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加速国际产业转移;而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赶超战略, 也进一步扩大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 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有利机遇, 加速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因此, 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不会改变。全球金融危机后, 中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的地位没有改变, 但全球产业在向中国转移时, 转移目的地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中西部地区将取代沿海地区成为产业转移新的目的地。为此, 示范区应充分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新一轮机遇, 全力打造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国际资本的投资热土。 2 、国际产业转移结构层次不断提高,示范区在承接过程中需要制订多层次的目标定位和明确的发展重点。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不仅加速了各国产业结构的知识化, 也使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呈现出高级化趋势。从发生的过程和阶段看, 国际产业转移高级化趋势体现在结构的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高信息化, 转移的重心逐步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实际情况来看: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和原材料为主, 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转移;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达国家转移,且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世界经济将进入知识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加强。为此, 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多地承接高层次、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重点关注相对高端、先进实用和产业链较长的产业,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示范区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水平, 制订多层次的目标定位和明确的发展重点, 引进和承接相适宜的产业。既要承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又要注重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引入。 3 、国际产业转移方式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需要全面了解国际产业转移规则,运用多种方式实现承接。近年来, 国际产业转移已突破了过去把整个产业转移到国外的方式, 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多个国家共同生产也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模式。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生产全球化的推广, 研发中心、零部件生产、组装生产分散同步进行的模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一种选择, 跨国大型企业由于国际化生产而带有明显全球化的特点。与此同时, 国际产业转移也突破了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 逐步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