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近代史
第六章
辛亥革命
第六章辛亥革命
“新政”和发展中的民族资本主义
“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和掠夺的加深
1902年—1903年,英、美、日三国先后通过清订立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规定:
(1)增开长沙、万县、安庆、惠州、大东沟为商埠。
(2)整顿内河水道以利外国轮船、军舰航行。
(3)洋商可加入中国股份公司,华商也可加入外国股份公司,为帝国主义实行经济渗透,吸收中国游资提供更大的方便。
(4)华商设厂制造都要和洋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借以加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便利外国进口货在中国市场的倾销。这些规定,进一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疯狂掠夺。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二)日俄战争
1904年2月,在英美支持下,日本向旅顺口的俄舰突然袭击——1905年9月,战争以俄败而终,9月,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条约》。
(三)英国侵略西藏
1903年英利用日俄交战的时机,派遣一支侵略军入侵西藏,遭西藏军民的打击。1904年8月,英占拉萨,9月,以武力迫西藏地方官订《拉萨条约》。
二、清政府的“新政”和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
(一)清政府的“新政”
政治上: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裁撤冗衙,节省浮费;裁汰书吏差役,整饬吏治;禁止捐纳买官;废止苛刑,准许满汉通婚。
经济上:振兴商业,奖励实业,颁布有利于发展民族工业的《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等,设立路矿农务工艺各项公司,清查地亩,兴修水利,发展畜牧,设立农务学堂与农事试验场;试办户部银行。
军事上:裁汰制兵练勇,编练新军和巡警,下诏从1902年起,编练新军,全国计划编练陆军常备军36镇,限2—5年练成。设立巡警部,以强化国家机器。
文教上:废科举,兴学校,派留学,育人才。
二、清政府的“新政”和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
(二)发展中的民族资本主义
从1869年发昌机器厂开办—1900年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矿企业大约156家,资本共五千余万元;1901—1911年,新设厂矿340家。
这一时期民族资近代工业的发展,有如下特点:
(1)民族资近代工业发展的速度,是和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以及阶级斗争情况息息相关的。(中华书局P334)
(2)民族资上层的经济力量发展较快,社会地位也获得显著提高。(P336)
(3)民族资中下层的经济力量也有新增长,但增长的幅度较少。
三、风起云涌的群众斗争和资领导的爱国运动
(一)抗捐抗税斗争
据统计,1901—1905各地抗捐税斗争达80多起,参加者不仅包括农民,还有城镇和工业者,交通运输工人、摊贩及其他城镇贫民,甚至一些受捐税牵累的地主、土绅亦参加,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城乡联合的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满清统治。
三、风起云涌的群众斗争和资领导的爱国运动
(二)收回利权和抵制美货斗争
1903年,两湖和广东的绅商,联合发动收回被美国霸占的粤汉铁路路权
1904年,四川人民发起反对清出卖川汉铁路路权,要求自行筹款修筑的运动,此外,河北、山东、江苏三省人民要求自办津浦铁路、江苏、浙江的绅商发起收回在苏抗甬铁路修筑权的斗争。同时,黑龙江、山西、山东、辽宁、四川、安徽、湖北、云南等省掀起了收回矿权的斗争,结果,山西、四川、山东、安徽等地相继收回了一些煤矿、铁矿的矿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中国人民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迫害华侨、拒不废除限制华工条约而发起的抵制美货的反美爱国运动。
国外华侨,以不用美货,主动捐款的实际行动,支持国内人民的反美斗争
四、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