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隋朝
周末,北周辅政大臣、隋国公、外戚杨坚大杀周宗室,无情地镇压相州总管尉迟迥、
青州总管尉迟勤、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及益州总管王谦的“勤王之师”,进一步巩固了自己
的地位。大定元年二月,杨坚受周禅,延隋封号,建立隋朝(581~618 年),改元开皇,
定都长安(今西安市)。开皇三年(583 年),改名“大兴”。
一、隋初的管理与设置
隋王朝的开创者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起于乱世,治乱有方。他在政治上、
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削弱和打击了汉魏以来地主豪强和东晋南北朝的世族门阀势
力。开皇七年,废后梁。九年,灭陈,统一大河上下,长江南北,结束了自晋永兴元年
(304 年)以来,中国历史上长达 285 年的混乱分裂局面。接着,文武兼施,削平江南世
族的叛乱和反抗;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恩威并施,使其臣服来朝。至炀帝时,开拓边疆,
扬威宇外。大业元年(605 年),平林邑;五年,克吐谷浑,使隋的疆域西至新疆,西南
达云南、广西,北临大漠,东为辽河,南迄海滨。
隋初,国内一片混乱,隋文帝对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大加整饬,使之从大乱后达到大
治。隋代周时,辖境内有 211 个州,508 个郡,1124 个县。其中,不少建制有名无实,不
少郡只领一两个县。郡实际上成为多余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开皇三年,面对当时郡县繁多,或百里之地数县并立,或千户之内二郡分领的“民
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杨尚希上表,请求“存要去闲,并小为大”。隋文帝采纳了
杨尚希的主张,撤去了境内的 500 余个郡,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境内的州、县。徐文
范考证,开皇三年后,有 197 个州,837 个县。隋平陈(589 年)后,对全国范围内实行
州、县两级管理体制,并根据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等各种因素,对州、县两级区划作了
全面的调整。经过上述两次大的整改,至开皇末年,全国共有 297 个州,1348 个县。隋
前期,自开皇三年至大业三年四月,炀帝诏令全国改州为郡止,前后 25 年间,地方管理
体制上实行的是州、县两级。图示如下。
隋王朝→州→县
· 249·
隋自开皇三年(583 年),废郡,实行州、县两级管理体制。自隋初始,州守称刺史
(司州称牧),郡守称太守,县称令。各级区划,初分上、中、下 9 等;开皇十四年后,分
上、中、中下、下四等。
二、隋初在安徽境内的设置
今按州、县体制计,隋前期 27 年间先后在安徽境内设 55 个县,涉及 17 个州。其中,
淮北地区设 19 个县,涉及 7 个州;江淮地区设 26 个县,涉及 7 个州;江南地区设 10 个
县,涉及 3 个州。
〔颍州〕
北魏置,治汝阴,隋仍。开皇元年,撤销阳所立的包(苞)信县入。开皇三年,废
汝阴郡,领汝阴、下蔡、许昌 3 个县。开皇末,领临颍、颍上、汝阴、扶沟、褒信、长
陵、颍阳、清丘 8 个县,在安徽境内设 5 个县。
汝阴县:秦旧县。开皇三年,废汝阴郡,存县,仍治今阜阳市区。
颍阳县:梁侨置陈州及陈留郡、县。东魏废州。隋开皇三年,废郡,留县。十八年,
改陈留县为颍阳县,为复东汉祭遵所建颍阳侯国旧名,仍治今太和县旧县镇。
清丘县:梁侨置颍川郡及许昌县。隋开皇三年,废郡,留县。开皇十八年,改许昌
县为清丘县,以在颍水北岸有清丘为名,仍治今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古城孜清邱村。
下蔡县:汉旧县,后为梁侨置汴州、汴郡,又侨置淮阳郡。北齐废州、郡,存县,改
淮阳为颍川郡。隋开皇初,废郡为县。大业初,复名下蔡县,仍治今凤台县城关镇。
颍上县:梁侨置下蔡郡。北魏为军城,后齐废郡,治今颍上县城南古郑城(颍上县
旧治)。大业二年(606 年),在古郑城遗址置颍上县,县名以地处颍水上游为名。同时也
是追记古地名。古代颍上泛指颍水上游地区。如《春秋左传》就有成公十六年(前 575
年),诸侯迁于颍上的记载;《史记· 管晏列传》有“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句,均属
泛指。
〔亳州〕
北周建德八年(579 年)建,并改南兖州总管府为亳州总管府,治谯城。隋开皇元年,
废总管府,存亳州;撤丹城县,并入临涣县。三年,废陈留、梁郡,县直属亳州,仍治
谯城,领小黄、浚仪、临涣、白掸、涡阳、睢阳、考城 7 个县。十二年,分小黄县置梅
城县。十六年,改涡阳县为肥水县。十八年,以浚仪侨县与原县并立重名,改为城父县。
大业三年,改肥水为山桑县;改小黄县为谯县,撤梅城县,并入谯县;撤白掸县,并入
临涣县,领 6 个县,全在今安徽境内。
谯县:秦旧县,东晋乱后废,治今亳州市区。东晋侨置陈留郡、小黄县,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