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国培计划2012”简报第三期.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培计划2012”简报第三期.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5/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培计划2012”简报第三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培计划( 2012 )”示范项目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三期( 阅读教学专辑) “国培”北京大学初中语文教学团队编 2012 年 10月 14日自9月 15 日培训项目开始到现在, 几个模块都顺利进行, 上一期简报已经对前三个模块的培训基本情况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供了一些拓展性资源。课标修订模块结束后,各班结合日常教学及培训内容都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北京大学初中语文教学团队在收到这些问题之后,已分工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回应,并对所有问题进行了归并与分类。本次课程简报为“阅读教学”专辑。本专辑还汇集了 10月 14 日晚在线答疑涉及阅读领域的部分问答实录。一、在线实时答疑“阅读教学”精华整理 1. 刘娟( 示范性 2012) 提出: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请问: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如何有效检测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情况? 教学团队回应: 我校初中开展整书深度阅读活动:透过优秀的整本的儿童小说学习感受语言,在教师的引领中,在家长的参与下,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净化孩子的精神世界。(亲子共读——学生讨论——教师引领,挖掘主题) 整书阅读的推进过程——(1 )教师筛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2) 教师根据作品本身分章节拟出层次分明的题目, 明确告诉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什么问题, 明确告知家长就什么问题和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亲子共读”的题目; (3 )教师组织学生上好“讨论课”,充分释放学生的激情,提供一个分享的平台; (4) 教师带领学生上好“主题课”, 充分挖掘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 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探究、思考,洗涤他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灵魂。这样做应该是比较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与交流活动。 2. 钟谢晖、王波等提出关于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团队回应: “对话”不等于对答,而是心灵的碰撞、交流。阅读作品,就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的对话,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己读作品,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人物等等对话,同时,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也就是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语文老师要营造对话的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实践和体验,在体验中提高阅读水平,增强阅读能力。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一方面是对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与学生有情感上的共鸣, 另一方面要对文本有正确、准确的理解和钻研, 与文本有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的语言描述、情绪带动、场景渲染是课堂上“带领”是否有效果,有效率的物化条件。我们可以探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欣赏文中的美景胜地;可以领略文中的迷人风物,也可以把握文中哲理、思想的逻辑和脉搏。在“带领”中, 教师是主导, 不是领导; 教师是引导和诱导, 不是传授和灌输。教师对课堂的灵活、艺术化的调控,是使学生能否更好地走进文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既要让每一位学生“走进文本”,又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走进“相同”的“文本”。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告诉我们所“带领”的对象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受体”,他们只是年龄相同,年级相同,所学的文本相同。其实他们在情感上,认知上,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如何使我们的每一个教学对象――学生, “走进”属于他的“文本”,前提必须是我们对“学生”有整体上的了解和研究, 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有个体上的了解和研究。关注每一个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建议阅读孙绍振先生《文本细读》,通过矛盾法和还原法,能够在这方面有具体的帮助。 3. 不少学员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问题。这里提供教学团队成员所在学校的两个经验: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几乎是初中语文老师共同的困惑。虽然老师们都明白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但往往基于课时的紧张,中考的压力,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必考篇目的阅读和训练。如何解决读书和训练这一对矛盾,很多老师对此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山东冠县清水中学宗庆华老师在网上有一篇文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名著阅读》,其中很多做法有借鉴意义。目前我们学校常采用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通过开设校本选修课《名著导读》,引领学生了解十几部名著的基本内容,通过对作者或主人公的介绍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最后以作业方式展示阅读成果; 二是通过布置系列假期作业,要求学生每个假期读完两本名著,开学以年级读书报告会的方式交流读书笔记和心得,每个班推荐出 1-2 篇最佳“读书报告人”; 三是要求学生从列出的书单中,每个学期购买一本喜欢的名著,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批注在书页上,每学期组织 1-2 次个人图书交流展示,评选出“最佳读者”。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种方式,首先是老师能坚持,学生才能坚持。能否激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老师的引领很重要,老师的“以身作则”很关键。经典名著是优秀的文学积淀, 是优质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