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京津冀协同: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关键.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京津冀协同: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关键.doc

上传人:511709291 2016/5/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京津冀协同: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关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键入文字]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 http://hlbe./ 目前关于京津冀协同和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的讨论, 过多地集中于首都功能疏解、央企外迁和项目的跨区域调整等经济资源的行政化调整, 对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市场一体化的研究关注不多。京津冀一体化“醒得早、起得晚”的根源, 在于受制于地区市场化程度[键入文字]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 http://hlbe./ 和市场化水平, 尤其在市场一体化上, 始终没能形成“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市场体系, 导致结构锁定和利益固化。因此, 将构建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作为区域协同的优先考量, 着力提高区域市场化程度和水平, 利用好市场导向和利益调节机制, 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地区行政分割引起市场分割中国 30 多年来经济增长绩效和负面效应表明, 改革时期以分权与市场化相结合为根本特征的体制架构, 能够满足各级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量的要求, 但却无法满足生产要素在更广范围自由流动与组合的开放性和关联性的要求。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设想提出已经很多年了, 但该地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深层原因在于因转轨时期分权化体制衍生的行政分割基础, 所形成的市场分割和利益分割, 使具有相同资源禀赋、历史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区域, 一直难以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当前, 影响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因素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三省市行政壁垒以及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广泛参与,造成的市场行为扭曲。以行政分权和政府主导为基础的市场化改革,导致政府成为最大的经济资源控制者和投资者, 行政机制成为最主要的资源配置机制。劳动力、土地、资本几大生产要素中, 多数资源的配置主导权掌握在各级政府的手中,地方政府成了政企不分的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第二, 因国家安全和自身僵化体制限制, 造成的区域市场抑制。首都圈特殊的安全考虑以及京津冀区域传统上的强政府、弱市场态势,造成辖区内资本市场的活力与动力不足,影响实体经济中企业自主的资本需求; 京津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 影响区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城市和农村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 影响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及财富的增值; 对一些创新领域而言,政府的过多参与反而削弱了企业主体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第三, 京津冀区域中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其薄弱环节, 造成区域市场主体和结构的缺陷。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具有很强的话语权。这不仅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挤出效应,也造成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大型化、重型化,服务性体系不健全,地区增加值和居民收入增加值不匹配。区域价值链构架助力京津冀市场体系整合京津冀产业发展需要考虑从融入全球和国家的价值链向构建区域价值链的转变, 考虑外围市场的变化以及首都经济圈作为消费市场的潜力和前景, 不能将重点放在生产能力和生产性产业的引进上, 而是应注重如何在更大的区域范围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京津冀区域空间发展单元的精细化、网络化和集群化, 要求其一体化发展更多地依赖城市之间的协调整合,以此获得大规模的效益溢出。这更需要加强区、市(地级市) 、县的合作,以夯实省际合作的基础。从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的经验看, 区域一体化程度高低, 是企业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键入文字]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 http://hlbe./ 分工合作促成的。产业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