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太极阴阳
课堂检测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是 的创始人。相传他写作 五千言,又称 ,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2)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 ,认为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 ”,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4)在政治上,老子倡导 “ ”,以“无事取天下”。
道家学派
《道德经》
《老子》
道
道
福兮,祸之所伏
无为而治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用“无”来命名天地的元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可以观察万物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万物的极限。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同称它们为玄妙。玄妙呵,玄妙!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现象的大门。
《老子》五章
第一章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初始和根源,
《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对“道”的阐释
有
无
深奥
探求
众妙之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是美的,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为什么是善,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无声的教诲。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占有,做了事情而不倨傲,万物长成后并不占有。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失去。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事业。
而顺应自然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总之:万物相对而存在并相互转化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放弃讲仁和义,百姓会回复忠孝仁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这三点,把它们写成文字是不够的。所以还要让百姓有所依从: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才会没有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