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水电2006年第4期(总第130期) 计算机应用流溪河大坝监测自动化实施的初步设想杨秀玲(流溪河发电公司广州从化 510956) 【摘要】流溪河发电站于1956年建成,至今已安全运行了48年,目前大坝的监测手段是人工观测,监测数据也基本是人工整理。如今这种管理大坝的手段很落后,有必要实行大坝监测自动化。故主要针对大坝Ifl前的监测项目和情况,对大坝实行监测自动化的设想进行简要论述。【关键词】大坝监测项Ifl监测自动化 1概述流溪河枢纽工程于1958年6月20日下闸断流蓄水,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539km2,它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和灌溉等综合利用的枢纽工程。大坝是圆弧形单拱坝,,坝顶宽 ,,最大坝高78m。水库东北面有一均质土坝,,坝长220m, ,坝基宽度210m。土坝现两侧挡水。另一侧有1975年6月建成的黄龙带水库。 2大坝目前的监测项目和监测系统布置情况 1)视准线监测; 2)大地四边形平面控制网; 3)垂线监测; 4)接缝开合度监测; 5)裂缝监测; 6)沉陷监测。 。视准线老系统观测点设于右岸山坡260m高程的观测房内,视点设于左岸山坡上,拱冠位移点设于l2坝块坝顶地面上。从1958年6月20日水库蓄水开始观测拱冠点, 1963年起增加的观测点在坝左(9坝块)、坝右(17坝块)的2个1/4拱的位移点上,3个位移点在同一观测墩上,3条视线构成辐射型。1985年为监测老视准线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视准线观测精度, 在拱冠和坝左、右1/4拱的位置增设2条平行的视准线(拱冠为A线;坝左、右1/4拱的2点构成B 线),,观测点设于坝左岸,后视点设于坝右岸的岩基上。 1985~1988年采用遥测坐标仪观测,因设备不稳定而放弃,现采用人工光学经纬仪施测。 、的稳定性,于1985年建立1个四边形A1A3DC 网。考虑到该大地四边形的校核点D、C距坝址才 120m多,可能处于变形区内,又于1995年8月在 D、C点下游侧lOOm多的一处大体积基岩上增设 E、F两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地四边形平面控制网。 ,,,, ,浮力20kg。该垂线在同一观测井内打另一倒垂线(180m倒垂)时曾停测半年多,后将倒垂线进行更换,在锚点不便的情况下,,且改用恒定浮力35kg。拱冠180m高程倒垂线是拱冠基础倒垂,在 1997年设置,同时取消了拱冠225m高程的正垂线。倒垂孔深入基岩30m余,有效孔径为115ram; ,,,,浮力采用45kg。 1988年为监测拱坝坝肩的稳定,在坝的204m 高程的左、右岸分别各打1个倒垂孔,孔深43~ 47m,深入基岩38~42m。有效孔径≥90mm,线径 ,浮力采用恒定式35kg。